指能直言谏君,规劝君主过失的大臣。争,同诤。
(一)、能直言诤谏的大臣。争,通“ 諍 ”。
《孝经·谏争》:“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荀子·子道》:“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孔子家语·三恕》:“昔者,明王万乘之国有争臣七人,则主无过举。” 王肃 注:“天子有三公四辅,主諫争,以救其过失也。”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状》:“纳忠为争臣之表,出守乃牧人之良。”
minister who will give forth-right admonition
【争的意思】:争 zhēng(ㄓㄥ) (一)、力求获得,互不相让:争夺。竞争。争长论短。(二)、力求实现:争取。争 详情>
【臣的意思】:臣 chén(ㄔㄣˊ) (一)、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二)、官吏 详情>
• 故父有争子,国有争臣。
• 作者定知同议论,争臣顿是合谋猷。
• 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
• 辨方分职,旰食早衣;傍阙争臣,下无贡士。
• 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
• 亲则东牟,任惟博陆,徒怀子孟社稷之对,何救昌邑争臣之讥。
• 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
• 权在大臣,则大臣重;权在迩臣,则迩臣重;权在争臣,则争臣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