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口烧城 [ chì kǒu shāo chéng ]
赤口烧城(赤口燒城) 见“ 赤舌烧城 ”。
赤口 [ chì kǒu ]
(一)、谓谗毁者之口。(二)、旧指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三)、见“赤口日”。
赤口毒舌 [ chì kǒu dú shé ]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赤口白舌 [ chì kǒu bái shé ]
〈方〉∶指说瞎话,胡言乱语请别赤口白舌乱诬赖别人犹言是非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
长星赤口 [ cháng xīng chì kǒu ]
指不吉利的日子。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天生壬申癸酉全家旺,不比那长星赤口要提防。”
红口白舌 [ hóng kǒu bái shé ]
见“赤口白舌”。
赤口日 [ chì kǒu rì ]
旧时阴阳家所定禁忌日之一,谓其日主有斗讼之事。
贴赤口 [ tiē chì kǒu ]
口数粥 [ kǒu shù zhōu ]
旧俗农历十二月廿五日煮赤豆粥,全家计口而食,称“口数粥”或“口数”。
罋牖 [ wèng yǒu ]
用破瓮之口作窗户。指赤贫之家。
赤舌 [ chì shé ]
火一样的舌头。比喻谗毁者之口。 唐 陆龟蒙 《记事》诗:“嗟今多赤舌,见善惟蔽谤。” 宋 黄庭坚 《次韵奉送公定》:…
赤舌烧城 [ chì shé shāo chéng ]
比喻谗言为害严重。汉扬雄《太玄·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 清陈本礼《太玄阐秘》卷一:“赤舌烧城,犹众口烁金之意…
丰准 [ fēng zhǔn ]
高鼻子。 清 焦循 《周县丞传》:“公状长八尺餘,丰準,口横濶,面赤色,虬髯。”
小赤佬 [ xiǎo chì lǎo ]
和用法与其他方言中的“小鬼”类似。1“小赤佬”一词一般用作口语,贬义词。2。
上焦热 [ shàng jiāo rè ]
中医病名。凡口舌生疮,眼目赤肿,头顶肿痛,身热脉洪,无汗而渴等病象均属之。
马蹄井 [ mǎ tí jǐng ]
在硇洲岛赤马村外有一口不深的古井,当地老百姓管它叫马蹄井,亦称宋皇井。
厄瓜多尔 [ è guā duō ěr ]
南美洲西北部国家。临太平洋。北有赤道穿越,国名意即“赤道国”。面积28.36万平方千米。人口1150万(1995年)…
贸易逆差 [ mào yì nì chā ]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等)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即贸易逆差。又称“入超”、“贸…
人口粥 [ rén kǒu zhōu ]
旧俗腊月二十五日为祭祀食神而煮的赤豆粥。宋 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二十五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
赤牍 [ chì dú ]
(1).尺牍。赤,通“ 尺 ”。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 三代 之人必习为词命,童子入…
肯尼亚 [ kěn ní yà ]
肯尼亚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地跨赤道,东南临印度洋。面积582646平方公里,人口22397000,首都内罗毕
面红颈赤 [ miàn hóng jǐng chì ]
面红颈赤(面紅頸赤) 见“ 面红耳赤 ”。
赤眚 [ chì shěng ]
五行家指兵火之灾的征兆。《宋书·五行志三》:“公孙渊 时,襄平 北市生肉,长围各数尺,有头目口喙,无手足而动摇,此赤…
赤赤哈哈 [ chì chì hā hā ]
象声词。因受冻而口中发出的声音。《醒世姻缘传》第七九回:“狄希陈看不上眼,合童奶奶説道:‘天也极冷了,小珍珠还没有棉…
赤心奉国 [ chì xīn fèng guó ]
赤心奉国(赤心奉國) 见“ 赤心报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