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殿御览 [ xiū wén diàn yù lǎn ]
类书名。凡三百六十卷。北齐、祖孝徵等撰。为宋《太平御览》蓝本,见《隋书·经籍志》及《唐书·艺文志》类书类。曾流入日本…
御本 [ yù běn ]
指宫禁中所藏的书籍。《文献通考·经籍一》:“帝命秘书监 柳顾言 等詮次,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餘卷,纳於 东…
三大书 [ sān dà shū ]
指 宋 代之《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三书。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九:“周文忠 序《文苑英华》,首云:…
改刊 [ gǎi kān ]
修改刊正。《太平御览》卷六○五引 三国 魏 曹植 《长歌行》:“古人感鸟跡,文字有改刊。”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
宫宇 [ gōng yǔ ]
宫殿。指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后汉书·明帝纪》:“羣僚所言,皆朕之过。人冤不能理,吏黠不能禁;而轻用人力,缮修…
监董 [ jiān dǒng ]
犹监督。《新唐书·裴延龄传》:“又度支出纳,与太府交相关制,出物旬计,见物月计,符按覆覈,有御史以监董之,则财用不得…
关送 [ guān sòng ]
谓行文送达。宋 李纲《与赵相公书》:“某昨具奏,乞元置安抚制置大使,司军马钱粮之半。蒙朝廷关送都督行府。”《续资治通…
清暑 [ qīng shǔ ]
(一)、消除暑热;避暑。《文选·张衡<西京赋>》:“其远则 九嵕 甘泉,涸阴沍寒,日北至而含冻,此焉清暑。”薛综 注…
旭华之阁 [ xù huá zhī gé ]
旭华之阁位于北京香山南麓,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1762年。原为“宝相寺”主殿,如今寺院…
文渊阁 [ wén yuān gé ]
(一)、明 代宫内贮藏典籍及皇帝讲读之所。明太祖 始建于 南京 奉天门 东。成祖 迁都 北京,又于宫内东庑南建 文渊…
调贴 [ diào tiē ]
(一)、温和驯顺。《醒世姻缘传》第四五回:“狄婆子 到了自家房内,对着丈夫説道:‘这媳妇儿有些不调贴。’”(二)、亦…
侍班 [ shì bān ]
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王,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务,称侍班,即入直。宋 钱愐《钱氏私志》:“公至殿侧…
南山寺 [ nán shān sì ]
(一)、在 福建省 漳州市 南。唐 开元 24年(公元736年)建。寺内 大雄宝殿 巍峨庄严。东殿 净业堂,中有一尊…
佗城学宫 [ tuó chéng xué gōng ]
拼音:tuó chéng xué gōng 佗城学宫 学宫文化研究专著《学…
移置 [ yí zhì ]
(1).转移建置;移动放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又东逕 宣阳门 南,故苑门也,皇都迁 洛 ,移置於此…
余闲 [ yú xián ]
◎ 余闲 yúxián[spare time;leisure] 余暇虚室有余闲。——晋·…
驾御 [ jià yù ]
[释义](1) (动)驱使车马行进。这匹马不好驾御。(作谓语) (2) (动)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驾御自然。(作…
宋太宗 [ sòng tài zōng ]
即“赵炅”。北宋皇帝。原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炅。太祖弟。继位后兼并吴越,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羣玉 [ qún yù ]
(一)、《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谓策府。"郭璞注:"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
睿算 [ ruì suàn ]
(一)、亦作“睿筭”。圣明的决策。唐 白居易《贺平淄青表》:“皇灵有截,睿算无遗。妖氛廓清,遐邇庆幸。”唐 元稹《谢…
万佛楼 [ wàn fú lóu ]
拼音:wàn fó lóu 简介 万佛楼现分三层,底层为巨砖砌筑四通街道四…
北京孔庙 [ běi jīng kǒng miào ]
拼音:běi jīng kǒng miào 简介 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在北京东城区国子监…
杭世骏 [ háng shì jun4 ]
杭世骏(1698~1773)字大宗,号堇浦,清浙江仁和人。雍正举人,乾隆元年(1736)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
金籙 [ jīn lù ]
(一)、道教谓天帝的诏书。《初学记》卷二十三引 北周 宇文逌《道教实花序》:“可道非道,因金籙以詮言。”唐 王维《奉…
望帝 [ wàng dì ]
相传 战国 末年 杜宇 在 蜀 称帝,号 望帝 ,为 蜀 除水患有功,后禅位,退隐 西山 , 蜀 人思之;时适二月,…
【词语拼音】xiū wén diàn yù lǎn
【词语解释】类书名。凡三百六十卷。北齐、祖孝徵等撰。为宋《太平御览》蓝本,见《隋书·经籍志》及《唐书·艺文志》类书类。曾流入日本,日本现在目录杂家部中尚存其目录。又日本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谓《御览》三百六十卷,有乾坤万物部。北齐尚书左仆射孝徵等所撰注。近年在敦煌觅得类书佚本数种,其第二五二六号即本书残卷,弥足珍贵。刘申叔《国粹学报》第七年〈敦煌新出书唐写本提要〉中,曾发表详细报告。罗振玉《国学丛刊》第二册〈佚籍丛残十八〉曾迻录之,鸣沙石室佚书中编入其影印本,为之作跋,并附考证。曹君直亦跋尾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