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寺 [ hé píng sì ]
拼音:hé píng sì 地位 和平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昌平…
小岁 [ xiǎo suì ]
(一)、古代于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行腊祭,腊祭次日为小岁。后世分别以元日、冬至夜为小岁。《太平御览》卷三三引 汉 崔寔《…
司马光墓 [ sī mǎ guāng mù ]
司马光墓 - 司马光生平介绍 司马光(1O19――1086),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宝元元年进士,世称涑水先生,…
善书 [ shàn shū ]
(一)、好书;善本书。《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德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朱鸟 [ zhū niǎo ]
(1).星宿名。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七宿相联呈鸟形;朱色象火,南方属火,故名。《…
首都博物馆 [ shǒu dū bó wù guǎn ]
首都博物馆于1953年开始筹备,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是“北京孔庙”。于2001年1…
明祖陵 [ míng zǔ líng ]
明祖陵 -简介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
鸡舌香 [ jī shé xiāng ]
即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初学记》卷一一引 汉 应劭 《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
七德 [ qī dé ]
(一)、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
鸣玉 [ míng yù ]
(一)、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国语·楚语下》:“王孙圉 聘於 晋,定公 饗之。赵简子 鸣玉以相。…
南岩 [ nán yán ]
武当山南岩 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明永乐十一年(…
鹿车 [ lù chē ]
(一)、古代的一种小车。《太平御览》卷七七五引 汉 应劭《风俗通》:“鹿车,窄小裁容一鹿也。”宋 陆游《送子坦赴盐官…
金鸡 [ jīn jī ]
(1).传说中的一种神鸡。《神异经·东荒经》:“盖 扶桑山 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
上都 [ shàng dōu ]
(一)、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张铣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汉 …
神农节 [ shén nóng jié ]
拼音:shén nóng jiē 概述 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座落在湖北省随…
杜光庭 [ dù guāng tíng ]
杜光庭为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字圣宾(又作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少习儒学,博通经子。唐咸通…
青鸟 [ qīng niǎo ]
(1).青色的禽鸟。 汉 张衡 《西京赋》:“翔鶤仰而不逮,况青鸟与黄雀。”《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阮籍“咏怀”>》…
三门 [ sān mén ]
(一)、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门。《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郑玄 注:“天子十二门,通十…
三司 [ sān sī ]
(一)、指三公。《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李贤 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
博学鸿词科 [ bó xué hóng cí kē ]
博学鸿词科为历代帝王对优学之士,特别开科抡才而举行之直接考试。据[清史稿校注·选举志]载:制科者,天子亲诏以待异…
唐长安城 [ táng cháng ān chéng ]
唐长安城 -介绍 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
李时勉 [ lǐ shí miǎn ]
李时勉(1374~1450)名懋,以字行,明安福人。幼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永乐二年(1404)中进…
毕沅 [ bì yuán ]
毕沅(1730~1797)字秋帆,又字纕蘅,自号灵岩山人;清江苏镇洋人。沅自幼颖悟,二十三岁顺天乡试中举;四年后…
埃及游 [ āi jí yóu ]
埃及游 -概述 到埃及自然要感受这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无数的古迹是必去之选。俗话说内行看门道,所以在这里最重要的…
临江之麋 [ lín jiāng zhī mí ]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词语拼音】xiū wén diàn yù lǎn
【词语解释】类书名。凡三百六十卷。北齐、祖孝徵等撰。为宋《太平御览》蓝本,见《隋书·经籍志》及《唐书·艺文志》类书类。曾流入日本,日本现在目录杂家部中尚存其目录。又日本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谓《御览》三百六十卷,有乾坤万物部。北齐尚书左仆射孝徵等所撰注。近年在敦煌觅得类书佚本数种,其第二五二六号即本书残卷,弥足珍贵。刘申叔《国粹学报》第七年〈敦煌新出书唐写本提要〉中,曾发表详细报告。罗振玉《国学丛刊》第二册〈佚籍丛残十八〉曾迻录之,鸣沙石室佚书中编入其影印本,为之作跋,并附考证。曹君直亦跋尾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