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路 [ táo lù ]
逃跑的路。
夺路而逃 [ duó lù ér táo ]
形容吃了败仗或慌张得不管是什么路只管逃命要紧。形容战败后狼狈地逃走。也比喻处于尴尬窘迫境地时狼狈而去。
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 táo shēng bù bì lù,dào chù biàn wéi jiā ]
指人在逃生时慌不择路,只要有地方躲藏就可以安家
落荒 [ luò huāng ]
离开大路,向荒野逃去(多见于早期白话):落荒而逃。
落慌而逃 [ luò huāng ér táo ]
离开大路向荒野逃去,(大部分)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亡走凤翔 [ wáng zǒu fèng xiáng ]
逃亡跑路到了凤翔这个地方。
逃门 [ táo mén ]
(一)、逃跑的门路。(二)、因灾荒等而逃出家门。评剧《铡阁老》第一场:“你父言说要逃门在外,不知你姐妹心意如何?”
跑儿 [ pǎor ]
可逃脱的路。如:「老周在东边小路埋伏,我从路口包围,呼应夹击,歹徒绝对不会有跑儿。」
欲退还进 [ yù tuì huán jìn ]
想要逃跑,但是为了防止敌人发现而追击,所以在逃跑之前作出攻击的姿态,让敌人的注意力避开我方逃跑的路线上。
走伏 [ zǒu fú ]
(一)、逃匿。《三国志·魏志·锺会传》:“西塞 成都 之路,北絶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絶,走伏无地。”…
奔窜 [ bēn cuàn ]
走投无路地乱跑;狼狈逃跑:敌军被打得四处奔窜。
铤鹿 [ dìng lù ]
快速奔逃的鹿。亦比喻处于穷途末路铤而走险的人。
一面驱禽 [ yī miàn qū qín ]
把捕禽的网撒开三面,留下可以逃生的出路。比喻给罪犯留下一条改过自新的出路。
逃徙 [ táo xǐ ]
谓离乡逃奔他处居住。《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民贫者﹞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新编五代史平话…
道亡 [ dào wáng ]
(一)、在途中逃亡。(二)、死于道路;死于途中。(三)、南朝梁鼓吹曲名,沉约作。
骇痛 [ hài tòng ]
惊骇痛切。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 曩占 骇痛,逃归 孟艮 。”
穷鼠啮狸 [ qióng shǔ niè lí ]
啮:咬;狸:狸猫。无路可逃的老鼠也会咬猫。比喻受人欺压,虽然敌不过,也会拼死抵抗。
孔子逸马 [ kǒng zǐ yì mǎ ]
它的意思是孔子走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
穷鼠啮貍 [ qióng shǔ niè lí ]
啮:咬;狸:狸猫。无路可逃的老鼠也会咬猫。比喻受人欺压,虽然敌不过,也会拼死抵抗。
活门 [ huó mén ]
(1).逃生的出路。《三国志·魏志·曹仁传》:“ 河 北既定,从围 壶关 。 太祖 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
逃叛 [ táo pàn ]
逃跑;叛逃。《三国志·吴志·陈脩传》:“时诸新兵多有逃叛,而 脩 抚循得意,不失一人。”《太平广记》卷一二○引 北齐…
遁去 [ dùn qù ]
遁,逃避、逃跑。遁去,逃走。
亡逋 [ wáng bū ]
(一)、逃遁,逃亡。(二)、逃亡的人。
逃脱 [ táo tuō ]
(一)、逃离(险地);逃跑:从虎口中逃脱出来。刚抓住的逃犯又逃脱了。(二)、摆脱:逃脱罪责。
问绞 [ wèn jiǎo ]
判处绞刑。《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旁边有一人名唤 种义 ,昔年因路见不平,打死人命,问绞在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