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势 [ dǐng zú zhī shì ]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鼎足三分 [ dǐng zú sān fēn ]
鼎足三分 如鼎之三足,各据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想 汉 家天下,鼎足三分…
三足鼎 [ sān zú dǐng ]
(一)、三足之鼎。古为国家之重器。(二)、如鼎之三足。
鼎足对 [ dǐng zú duì ]
人们常用“鼎足”来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鼎足而居 [ dǐng zú ér jū ]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鼎足 [ dǐng zú ]
鼎有三条腿,比喻三方面对峙的局势。《史记淮阴侯列传》:“参(通“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鼎趾 [ dǐng zhǐ ]
鼎之三足。
台铉 [ tái xuàn ]
犹台鼎。铉,鼎耳,以代鼎。鼎三足,有三公之象,故以喻宰辅重臣。
鼎立 [ dǐng lì ]
(1).三方对立。语出《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三国…
鼎脚 [ dǐng jiǎo ]
鼎之三足。谓三方并峙。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一回:“三个村正好成了一个鼎脚。”
折足覆餗 [ zhé zú fù sù ]
折足覆餗 《易·繫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餗,鼎内食物。后以“折足覆餗”…
颠趾 [ diān zhǐ ]
(一)、脚朝上头朝下。谓颠倒失所。《易·鼎》:“初六,鼎颠趾。”王弼 注:“鼎之为物,下实而上虚。而今阴在下,则是为…
台鼎 [ tái dǐng ]
古称三公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语本 汉 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
鼎足戒 [ dǐng zú jiè ]
指“鼎折覆餗”的教训。 明 方孝孺 《勉学》诗之十二:“丈夫誓许国,身作万里城。永怀鼎足戒,毋使公餗倾。”参见“ 鼎…
方鼎 [ fāng dǐng ]
两耳四足的方形饪食器。商 周 时代流行并多用作祭器,如考古出土的兽面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禾大方鼎等。《左传·昭公…
牛鼎 [ niú dǐng ]
(1).可容一牛的鼎。语本《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 高诱 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 …
钟鸣鼎重 [ zhōng míng dǐng zhòng ]
钟鸣鼎重(鐘鳴鼎重) 谓官高位重。 明 唐顺之 《章孺人传》:“徒苟且富贵,即鐘鸣鼎重,亦何足道。”亦作“ 鐘鸣鼎列…
犀顶文 [ xī dǐng wén ]
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语本《后汉书.李固传》: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文。李贤注…
陵县狐 [ líng xiàn hú ]
陵县李太史家[1],每见瓶鼎古玩之物,移列案边,势危将堕。
鼎食之家 [ dǐng shí zhī jiā ]
"“鼎”古时国之大宝,唯有帝王诸侯才能用鼎,且多为祭祀之用,能食以鼎,说明家族势力极大,且含“贵”之象征。现多形容政…
風檣陣馬 [ fēng qiáng zhèn mǎ ]
(一)、乘风的帆船,临阵的战马。形容行进迅速,气势雄伟。唐杜牧《<李贺歌诗集>序》:“风檣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
周鼎 [ zhōu dǐng ]
(1).指 周 代传国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还,过 彭城 ,斋戒祷祠,欲出 周 鼎 泗水 ,使千人…
槐鼎 [ huái dǐng ]
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指三槐;鼎,国之重器,又有三足。
鼎甲 [ dǐng jiǎ ]
(一)、指豪族大姓。唐 薛廷珪《授韦韬光禄卿等制》:“鼎甲华宗,松筠茂行。”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四姓唯 郑 …
跂据 [ qí jù ]
垂足偏倚而坐。为不端肃之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