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耳 [ sān ěr ]
(一)、传说隋董慎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常州秀才张审通掌书记。(二)、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先秦名家诡辩论题之…
宏洽 [ hóng qià ]
博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 王充 ﹞不可谓非特立之士也。故 伯喈 尚其新奇, 稚川 大其…
辩才无碍 [ biàn cái wú ài ]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锋颖 [ fēng yǐng ]
(一)、尖细。(二)、锋快,尖利。(三)、指笔锋,笔势。(四)、比喻立论。(五)、比喻犀利的才辩。(六)、比喻卓越的…
秀达 [ xiù dá ]
俊秀通达。晋 庾阐《孙登赞》:“嵇子 秀达,英风朗烈。”南朝 宋 刘孝标《辩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於…
楼护唇舌 [ lóu hù chún shé ]
《汉书·游侠传·楼护》:“楼护 字 君卿,……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 谷永(字 子云)俱为五侯上…
要引 [ yào yǐn ]
邀迎荐举。《北齐书·徐之才传》:“ 之才 药石多効,又闚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掷鹊 [ zhì què ]
北齐 刘昼《新论·辩施》:“崑山 之下,以玉抵乌,彭蠡 之滨,以鱼食犬,而人不爱者,非性轻财,所丰故也。”此谓以玉投…
刚辩 [ gāng biàn ]
犹雄辩。《魏书·李彪传》:“ 彪 虽宿非清第,本闕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刚辩之才,颇堪时用。”
巧辩 [ qiǎo biàn ]
◎ 巧辩 qiǎobiàn[specious argument] 诡辩你错了,再巧辩也没有用英文翻译1…
陵盖 [ líng gài ]
压倒。 汉 徐干 《中论·核辩》:“故辩之为言别也,为其善分别事类而明处之也,非谓言辞切给而以陵盖人也。”
田巴 [ tián bā ]
战国 时 齐国 辩士。相传其辩于 徂丘,议于 稷下,一日服十人。见《鲁连子》。后泛指口才敏捷的人。清 姚鼐《赠戴东原…
切给 [ qiē gěi ]
谓言词锋利便捷。汉 徐干《中论·核辩》:“夫辩者,求服人心者也,非屈人口也。故辩之为言别也,为其善分别事类而明处之也…
唯心辩证法 [ wéi xīn biàn zhèng fǎ ]
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特点是在把客观物质世界归结到精神的基础上,论证精神、概念的辩证运动和发展。德国黑格…
楼护脣舌 [ lóu hù chún shé ]
《汉书·游侠传·楼护》:“楼护字君卿,……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谷永(字子云)俱为五侯上客,长安…
论士 [ lùn shì ]
(一)、议论之士。(二)、评论人才。
廷辩 [ tíng biàn ]
(一)、亦作“廷辨”。在朝廷上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 鋭身为救 灌夫 ……窃出上书。立召入,具言 灌…
觭偶 [ jī ǒu ]
奇偶。单为奇,双为偶。引申为抵牾不合。觭偶之辞,为当时辩论主题之一。
窥涉 [ kuī shè ]
(1).浏览;涉猎。 汉 王充 《论衡·薄葬》:“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叶贯,不能审知。”(2).关涉…
论解 [ lùn jiě ]
(一)、论说和解释。(二)、谓据理申辩使之解脱(罪责)。(三)、处理解决。
客主 [ kè zhǔ ]
(一)、客人与主人。(二)、指主人。谓行待客之礼。(三)、战争中的双方,敌方与我方。(四)、指辩论中问难与答辩的双方…
争譊 [ zhēng náo ]
犹争辩。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五二:“诗到 钟 谭 如鬼窟,至今年少解争譊。”
三支比量 [ sān zhī bǐ liáng ]
古印度因明学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称三支。以因、喻论证宗,称比量。整个论证过程称三支比量。章炳麟《国故论衡·…
潜识 [ qián shí ]
见识深刻;深识;高见。《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三国志·吴志·顾邵传》…
珠流 [ zhū liú ]
如珠之流转自如。喻文词流利。《晋书·陆机传论》:“千条析理,则电坼霜开;一绪连文,则珠流璧合。” 清 钮琇 《觚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