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软硬兼施:软的手段和硬的手段一齐用(含贬义)。
歌功颂德:用语言、诗歌或文字来颂扬功劳和德行(现多含贬义)。
面缚衔璧: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
袍笏登场:身穿官服,手执笏板,登台演戏。比喻新官上任(含讽刺意)。笏(hù):古代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的用…
含血喷人:嘴里含着血,喷在别人身上。宋释晓莹《罗湖野录》卷二:“含血潠(xùn)人,先污其口。” 潠即…
目送手挥: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鬼蜮伎俩:《诗经·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后用“鬼蜮伎俩”比喻居心险恶,暗中伤人的卑…
指手划脚: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也比喻瞎指挥,乱加指点批评。出自明·冯梦龙《醒世…
字里行间:字句之间(在说明文章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含蓄地流露出来或融会在全文中的思想感情时,多用此语)。
点铁成金:本是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用手一指点,铁即变成金子。后比喻修改文字,化腐朽为神奇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沐:洗头;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头与吃一顿饭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
造酒之法:这篇文章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舍近求远,贪小失大。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
眼语颐指:用眼色或面部表情示意别人为之奔走。形容有权势者气焰之盛。明 刘若愚《酌中志·正监蒙难纪略》:…
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 理、令人惊讶的怪事。《世说新语 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
皮里阳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评论。“阳秋”即“春秋”,晋简文帝(司马昱)母郑后名阿春,避讳“春”字改…
言外之味:言外之味 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 王国维 《人间词话》二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 白石…
者也之乎:者也之乎 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 元 马致…
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 含义。《三国志·魏书·王昶传》记载,王昶给他的子侄等起名字都用谦实等…
木雕泥塑:mù diāo ní sù 木雕泥塑 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神情呆滞或举动呆板。…
堂皇冠冕:táng huáng guān miǎn 堂皇冠冕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清 薛雪 …
箭拔弩张:jiàn bá nǔ zhāng 箭拔弩张(箭拔弩張) 犹言剑拔弩张。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一鳞半甲:yī lín bàn jiǎ 一鳞半甲(一鱗半甲)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上·苏涣》:“三…
龙翔凤舞:龙翔凤舞(龍翔鳳舞) 犹言龙飞凤舞。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山势自西北来,如龙翔凤…
颠头播脑:颠头播脑(顛頭播腦) 点头晃脑。多用以表示赞同、赞赏。《英烈传》第十九回:“马上説同心,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