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主义」为英国的霍利约克(George J. Holyoake)在一八四六年所提出的哲学思想,是一种物质的以及理性的运动,不赖天启、不求来世,只从人类本身的理性及努力着手,谋求在现世安身立命以及文化发展之思想;强调追求的是真实的现世价值,并不一定坚持反宗教或无神论的立场。然而在一般用法中,却常将之泛称现代反宗教、无信仰的思潮。
世俗主义之源起有其政治与哲学发展上的背景:就政治因素而言,英国一八三二年修正通过的〔民权法案〕(The Reform Bill),打碎了一些激进的民权运动者以革命争取民权的希望,促使其认可和平改革的必要性,并思索如何透过更平和的组织化和教育的方法来达成社会及政治的进步。除此之外,长期以来,富有阶级对社会改革漠不关心的自私心态、政治和宗教自由被压抑的情况以及神学上独断的教条主义等因素,皆促成了世俗主义的兴起;伴随着这些社会、政治因素的冲击,哲学(特别是伦理学)上也产生了连带的影响:既然不再从宗教上找寻生活与行动的根基,因此必须诉诸理性建成的哲学体系。在此前提下,实徵论(positivism)提供了知识的基础,确信世俗的知识建基于生活经验中,并且透过经验的运作,世俗知识能被理性所维持及证验。且正如建立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门为「世俗」的科学一般,人类生活幸福和行动准则的理论,也可以建立于相同的态度及条件上。
世俗主义在教育上最大的影响在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撤除宗教在教育上所扮演的角色。在中世纪之时,西方各国的教育权原本掌握在教会手中,世俗主义兴起后,教育权遂移转至政府。
世俗主义最明显的影响发生在十九世纪中期;其最大弊病在于未能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辨明清楚。当吾人将伦理系统建立在一个类比于数学和化学等学门的知识基础上去处理时,事实上已经忽略了每件事实背后皆有价值预设;而决定各种相互冲突价值的处理,并非仰赖经验事实,而是价值信念的演绎。也因为这根本的缺失,从十九世纪末起这种思潮就逐渐衰微了。
--作者:张淑媚
【世的意思】:世 shì(ㄕˋ) (一)、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世代(a.很多年代;b.好几辈子)。世纪(指一 详情>
【俗的意思】:俗 sú(ㄙㄨˊ) (一)、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 详情>
【主的意思】:主 zhǔ(ㄓㄨˇ) (一)、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脑:主人。物主。失主(失掉财物的人)。当家 详情>
【义的意思】:义(義) yì(一ˋ) (一)、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二)、合 详情>
• 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与世俗化
• 我们同意虔诚的世俗主义和剥夺王权。
• 甘地说,那些提倡世俗主义的人不明白这两者的本质。
• 但他有力地驳斥了某些后启蒙时代世俗主义的拙劣版本。
• 部分反应可能归因于土耳其传统社会和经济精英的激进世俗主义。
• 由此,应该防止日益兴盛的把马克思实证主义化和世俗主义化的倾向。
• 不管是在英国还是法国,对于今天的世俗主义鼓吹者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 激进的世俗主义者强调政教分离,并已试图将传统的基督教信仰自大众生活中连根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