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持公道。
(二)、谓驳正,纠正。
(三)、谓秉公处治。
(一)、主持公道。
《淮南子·主术训》:“使人主执正持平,如从绳準高下。”《南史·王镇之传》:“后为御史中丞,执正不挠,百僚惮之。”
(二)、谓驳正,纠正。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上》:“臣下懦弱,莫敢执正 夏侯 之议。”《隋书·骨仪传》:“时刑部尚书 卫玄 兼领 京兆 内史,颇行诡道,輒为 仪 所执正。”
(三)、谓秉公处治。
《新唐书·张镒传》:“遂执正其罪, 纵 得流, 鎰 贬 抚州 司户参军。”《明史·唐龙传》:“吏坐狱不穷竟去者数十人, 龙 独执正 东山 罪。”
执正,汉语词语,拼音是zhí zhèng,意思是主持公道;谓驳正,纠正;谓秉公处治。
【执的意思】:执(執) zhí(ㄓˊ) (一)、拿着:执刃。执鞭。执笔。(二)、掌握:执政。执教( jiào )。 详情>
【正的意思】:正 zhèng(ㄓㄥˋ) (一)、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 zhōng )。正襟危坐。(二 详情>
• 竟执正不挠,怀贞不能夺之。
• 兼领京兆内史,颇行诡道,辄为仪所执正。
• 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正的凭借。
• 就算她不会悔罪,而且怙恶不悛,去命她来,因主的扇执正在主的手中。
• 顾雍在朝秉公执正,不为权势所屈,虽每每和颜悦色进谏,但不苟合取容。
• 但令悦使还报,请徐思其宜;执正己使送京师,因请致讨,朝廷必嘉大夫之忠,而旌节可得。
• 况履顺讨逆,执正伐邪,是乌获摧冰,贲育拉朽,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
• 思绪游离在印象画面里,独自欣赏、独自赞叹了许久,不知觉被雨水打湿了额前刘海,这才醒觉出来,执正了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