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匿;隐藏。《国语·晋语二》:“ 杜原款 将死,使小臣 圉 告於 申生 ,曰:‘ 款 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於死,不能深知君之心度。弃宠求广土而窜伏焉。’” 汉 王逸 《九思·逢尤》:“走鬯罔兮乍东西,欲窜伏兮其焉如。” 三国 魏 曹植 《白鹤赋》:“伤本规之违忤,悵离羣而独处。恒窜伏以穷栖,独哀鸣而戢羽。” 宋 陆游 《与尉论捕盗书》:“此十许人,皆负重辟,相与窜伏山林中,昏夜伺便小刼。” 清 邓显鹤 《<船山遗书>目录序》:“既知事之不可为,乃退以著书。窜伏 郴 、 永 、 涟 、 邵 山中,流离困苦,一岁数徙其处。”近义词潜伏、埋伏、匿伏、潜匿、隐藏
窜伏,汉语词语,拼音cuàn fú,出自《国语·晋语二》,意思是逃匿;隐藏。
【窜的意思】:窜(竄) cuàn(ㄘㄨㄢˋ) (一)、乱跑,逃走(用于敌军、匪徒、野兽等):窜犯。窜扰。窜逃。窜踞 详情>
【伏的意思】:伏 fú(ㄈㄨˊ) (一)、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二)、低下去:此起彼伏。(三)、屈 详情>
• 扶云翻空折鳌足,黔黎窜伏如寒蛩。
• 遂羸服间行,窜伏青州界中,卖卜给食。
• 窜伏村墟,迁延岁月,音容久阻,书问莫传。
• 继迁窜伏平夏,元昊窟穴河外,地势可知也。
• 他趁着夜色避开巡查之人,飞身窜伏在了屋顶之上。
• 维时中邦,大势已去,义士窜伏,迂儒小生,勿能自固。
• 使窜伏旧党之家,小人之交,势败则离,有缚献而已矣。
• 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