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法帖名。
(一)、草书法帖名。
晋 王羲之 所书信札。因第一札开头有“十七日”三字,故名。 唐 太宗 时,命爱好书法的京官隶属弘文舘,以禁中法书为学习的范本,中有“十七帖”,故又称“舘本十七帖”。此后辗转相刻,版本不下十馀种。今存有翻摹的 宋 拓本。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右军书记》:“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 贞观 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参阅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十七帖疏证》。
【十的意思】:十 shí(ㄕˊ) (一)、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二)、表示多、久:十室 详情>
【七的意思】:七 qī(ㄑ一) (一)、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二)、文体名,或称“七体 详情>
• 书学十七帖、孙过庭。
• 后研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等。
• 工十七帖,年七十余,犹日临不倦。
• 草书初学王氏十七帖,后学孙过庭、于右任。
• 保定王,号中和道人,尝临十七帖,刻石行于世。
• 初摹十七帖,后参以怀素法,日写数千字,如修蛇赴壑。
• 王羲之之十七帖作者以手卷形式重新书写此一草书名品全套,总长五六公分。
• 奇平眼高,咬定走正统的学书路径,他临写智永千字文、怀素小草、王羲之十七帖及圣教序等,走的是气息雅正而技术要求严格的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