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假耤”。凭藉;借助。
(一)、亦作“ 假耤 ”。凭藉;借助。
《墨子·尚贤中》:“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瓦,将岂能亲其上哉?” 孙诒让 间诂引 毕沅 云:“古无借字,只用藉。假藉即假借。”《北史·隋蔡景王整传》:“世间贫家兄弟多相爱,由相假藉;达官兄弟多相憎,争名利故也。” 唐 白居易 《六十拜河南尹》诗:“幸遇芳菲日,犹当强健时,万金何假藉,一盏莫推辞。”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三》:“《汉书·朱博传赞》曰:‘又见 孝成 之世,委任大臣,假耤用权。’ 颜师古 曰:‘假音休假。耤音以物借人之借。’又《汉书音义》曰:‘…… 晋灼 曰:若作借字,则无烦云以物借人之借,为作耤字,所以有音。’此论极当。”按,今本《汉书》作“借”。
假藉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凭藉;借助。
【假的意思】:假 jiǎ(ㄐ一ㄚˇ) (一)、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 详情>
【藉的意思】:藉 jiè(ㄐ一ㄝˋ) (一)、垫在下面的东西。(二)、衬垫:枕藉。(三)、同“借”。(四)、抚慰: 详情>
• 谓如来说法,从始至终,皆假藉譬喻而彰显其理。
• 性刚直,遇事敢言,理曲者必面斥之,不稍假藉。
• 因而引起各省土豪劣绅假藉兴学的名义,公然兼并寺田。
• 但是人们有时候假藉政治爱国或宗教的名义,彼此互相残害。
• 其后因僧数渐增,庶民常假藉出家以避输课,朝廷乃设僧籍加以登录。
• 心情低落的马修,于是假藉要举行巡回演奏会,独自返回母亲在乡间的家。
• 不必假藉其他的方便法门,只要专心忆佛念佛,自然可以真心开显彻见本性。
• 他派小弟假藉家宝出车祸为藉口,把跳跳骗到酒会现场,要跳跳当场拆穿家宝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