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报告,并决定政事:垂帘听政。
(一)、坐朝处理政务;执政。
《礼记·玉藻》:“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脩令,夜以安身。”《新唐书·高祖纪》:“癸巳,立 秦王 世民 为皇太子,听政。”《宋史·宁宗纪四》:“尊皇后为皇太后,垂帘听政。”《清史稿·礼志七》:“於是仲冬月朔,帝奉两宫皇太后御 养心殿 听政。”
听政 ,汉语词汇。拼音:tīng zhèng ,词义指(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报告,并决定政事或坐朝处理政务;主持国政的人。
【听的意思】:听(聽) tīng(ㄊ一ㄥ) (一)、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二)、顺从 详情>
【政的意思】:政 zhèng(ㄓㄥˋ) (一)、治理国家事务: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 详情>
• 个皇太后临朝听政。
• 就有理由援例临朝听政。
• 传说明台为黄帝听政之所。
• 辛卯,初御行宫便殿听政。
• 后此则有选侍垂帘听政事。
• 李光耀打算退位而依然听政。
• 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听政。
• 和阎太后的短暂的临朝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