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帖诗 [ shì tiě shī ]
诗体名。源于 唐 代,受“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
自由诗 [ zì yóu shī ]
不按照严格的格律写成的诗。除了要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押大致相近的韵以外,在段数、行数、字数方面都没有固定的要…
古体诗 [ gǔ tǐ shī ]
也叫古风、古诗。近体诗产 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
田园诗 [ tián yuán shī ]
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生活为题材的诗。
白话诗 [ bái huà shī ]
五四运动以后称打破旧诗格律用白话写成的诗。
回文诗 [ huí wén shī ]
一种诗体。可以倒着或反复回旋地阅读。如诗句“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倒读就是“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打油诗 [ dǎ yóu shī ]
一种语言通俗、格律随便的诗。传说唐代人张打油曾写这种诗,后来就把这类诗称为打油诗。
赞美诗 [ zàn měi shī ]
基督教徒赞美上帝或颂扬教义的诗歌。也叫赞美歌。
定场诗 [ dìng chǎng shī ]
戏曲中角色第一次出场开头所念的诗,通常是四句。
散文诗 [ sǎn wén shī ]
兼有散文和诗歌特点的文学体裁。跟散文一样,不分行,也不一定押韵,但比较注意语言的节奏性,篇幅通常不大,语…
近体诗 [ jìn tǐ shī ]
指律诗和绝句。这种诗格律严整,韵调和谐。约形成于齐、梁,成熟、发展于唐代。与“古体诗”相对。因较古体诗形…
七言诗 [ qī yán shī ]
每句七字的旧诗,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
抒情诗 [ shū qíng shī ]
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为主的诗。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与“叙事诗”相对。
四言诗 [ sì yán shī ]
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就是这种诗体的代表。
叙事诗 [ xù shì shī ]
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诗歌。与“抒情诗”相对。
一言诗 [ yī yán shī ]
古诗中的一字句。
省题诗 [ shěng tí shī ]
唐 宋 时进士应省试按尚书省所出题目而作的诗,叫“省题诗”。
宴飨诗 [ yàn xiǎng shī ]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为燕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
百一诗 [ bǎi yī shī ]
诗篇名。为 汉 应璩 讥切时事之作。题名“百一”,有三说:(1)原诗可能有一百零一篇。(2)诗是五言二十…
今体诗 [ jīn tǐ shī ]
对古体诗而言。亦称近体诗。凡五七言律、排律、律绝,皆属今体。形成于 唐 代。
鲍家诗 [ bào jiā shī ]
南朝 宋 鲍照《代蒿里行》:“齎我长恨意,归为狐兔尘。”全诗写得情真意切,感动得鬼亦能唱。后因以“鲍家诗…
墙头诗 [ qiáng tóu shī ]
一种宣传性的通俗短诗。多张贴在公开场所墙头,故称。
二言诗 [ èr yán shī ]
指两字一韵的诗。
悲愤诗 [ bēi fèn shī ]
诗篇名。东汉蔡琰作。有五言和骚体两篇。五言一篇全长一百零八句,叙述作者于董卓之乱中被掠于乱兵,流入南匈奴…
骚体诗 [ sāo tǐ shī ]
指《离骚》一类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