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裆 [ kuà dāng ]
两条腿的中间。
裤裆 [ kù dāng ]
两条裤腿相连的地方。
裲裆 [ liǎng dāng ]
古代指背心。
连裆 [ lián dāng ]
方言。声气相通。亦指声气相通的人。
裈裆 [ kūn dāng ]
裤裆。
齐裆 [ qí dāng ]
袜肚。即兜肚。
蹲裆 [ dūn dāng ]
(一)、体操或武术的一种下蹲动作。大腿放平,小腿与大腿约成九十度状。(二)、表示高度或深度。
中裆 [ zhōng dāng ]
指人体膝盖附近的部位。
两裆 [ liǎng dāng ]
见“两当”。
腿裆 [ tuǐ dāng ]
两股之间;胯下。
丫裆 [ yā dāng ]
指人体两股之间的地方。
袷裆 [ jiá dāng ]
夹裤。
上裆 [ shàng dāng ]
腰头上口到横裆间的距离或部位。
褡裆 [ dā dāng ]
即搭档。协作的人。碧野《山间竖琴弹奏》二:“这个天真热情的年轻姑娘的父亲还是 林成德 的老褡裆哩。”
横裆 [ héng dāng ]
上裆下部的最宽处,对应于人体的大腿围度。
裆襦 [ dāng rú ]
唐 代妇女穿的一种类似裲裆的外袍。
袴裆 [ kù dāng ]
亦作“裤襠”。两条裤腿相连的地方。
夾裆 [ jiā dāng ]
(一)、夹裤。
开裆裤 [ kāi dāng kù ]
幼儿穿的裆里有口的裤子。
连裆裤 [ lián dāng kù ]
(一)、裆里不开口的裤子(对“开裆裤”而言)。(二)、互相勾结、包庇叫穿连裆裤。
小裆缝 [ xiǎo dāng fèng ]
裤子前身小裆缝合的缝子。
两裆铠 [ liǎng dāng kǎi ]
指服饰制度中的“裲裆衫。
铁裲裆 [ tiě liǎng dāng ]
铁制的马甲。形似今之背心,前幅当胸,后幅当背。用作戎装。
缦裆袴 [ màn dāng kù ]
不开裆的裤。
瞒裆袴 [ mán dāng kù ]
有裆的裤子。以别于无裆的套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