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耳 [ sān ěr ]
(一)、传说隋董慎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常州秀才张审通掌书记。(二)、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先秦名家诡辩论题之…
耳三漏 [ ěr sān lòu ]
亦作“耳参漏”。谓两耳各有三孔。旧传为圣人的异相。
耳巴 [ ěr bā ]
(一)、〈方〉。(二)、耳刮子。(三)、帽耳;耳扇。
耳参漏 [ ěr cān lòu ]
见“耳三漏”。
耳朵 [ ěr duo ]
听觉器官。人和哺乳动物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内耳除管听觉外,还管身体的平衡。
软耳 [ ruǎn ěr ]
木耳的一种。木耳中生于桑树的叫桑耳。桑耳中又有软耳、硬菰之别,其药用功性则一。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三·木耳…
三日聋 [ sān rì lóng ]
见“三日耳聋”。
垂耳 [ chuí ěr ]
(一)、两耳下垂。形容驯服的样子。(二)、下垂到耳。(三)、垂挂耳状之物。谓腐木上长木耳等菌类。
耳目 [ ěr mù ]
(一)、耳朵和眼睛:掩人耳目(比喻以假象蒙骗别人)。(二)、指见闻:耳目所及。耳目一新。耳目不广。(三)、指替人刺探…
充耳 [ chōng ěr ]
(一)、塞住耳朵。(二)、指声音充满耳朵。(三)、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第三耳语 [ dì sān ěr yǔ ]
三耳秀才 [ sān ěr xiù cái ]
喻指聪明的人。
耳号 [ ěr hào ]
◎ 耳号 ěrhào[swallow fork] 在动物耳尖上切掉一个小三角而作成的耳记英文翻译1.o…
清听 [ qīng tīng ]
(一)、谓耳聪善听。(二)、请人听取的敬词。(三)、谓清越入耳。
煖耳 [ nuǎn ěr ]
耳套。唐 人称耳衣。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貂帽腰舆》:“京师冬月,例用貂皮煖耳……大臣自六卿至科道,每朝退见阁…
耳根软 [ ěr gēn ruǎn ]
形容缺乏主见,容易听信他人的话。如:「他耳根软,架不住三句好话,就又犹豫不决。」也作「耳朵软」、「耳软」。
三要 [ sān yào ]
(一)、三个重要方面。(二)、道家谓耳、目、口为三要。
眼跳耳热 [ yǎn tiào ěr rè ]
眼跳耳热(眼跳耳熱) 眼皮跳动,耳朵发热。形容惊恐不安。《武王伐纣平话》卷中:“三日前甲申日,见此景祥, 姬昌 眼跳…
耳耳 [ ěr ěr ]
(一)、众盛貌。(二)、《三国志·魏志·崔琰传》:“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有白琰此书…
中耳 [ zhōng ěr ]
外耳和内耳之间的部分,内有三块互相连接的听骨(锤骨、砧骨和镫骨)。
竦耳 [ sǒng ěr ]
竖起耳朵。 三国 魏 杨修 《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三日耳聋 [ sān rì ěr lóng ]
三天失去听觉。极言受震动之烈。
鼎铛有耳 [ dǐng chēng yǒu ěr ]
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耳戳 [ ěr chuō ]
耳上的三角形戳(如用来识别牛)
挠腮撧耳 [ náo sāi juē ěr ]
挠腮撧耳(撓腮撧耳) 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一折:“我这里急忙忙过六街穿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