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印 [ sī yìn ]
代表个人的印章。
汉私印 [ hàn sī yìn ]
明印 [ míng yìn ]
刻有私人姓名的印章。
两面印 [ liǎng miàn yìn ]
即穿带印。印章的一种。印的上下面都刻有印文,大多是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的私印,盛行于 汉 代。
银会 [ yín huì ]
清 代官私钱庄银号自行印发的银钱票。
六面印 [ liù miàn yìn ]
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一种私印。流行于 南北朝。呈“凸”字形,印鼻端刻有一小印,其馀五面也刻有印文。因专用于书信,故在姓名…
雅篆 [ yǎ zhuàn ]
问别人字号时的敬称。私人印章多用篆字,故称。
名印 [ míng yìn ]
刻有私人姓名的印章。《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穀 未能执笔,詔以三司务繁,令刻名印用之。”元 吾丘衍《学古编…
御玺 [ yù xǐ ]
英国国王的私人印章,用于超越国玺或不需国玺的赠与或事务从前在英格兰用以证实与执法有关问题的皇家授权的印记
铜印 [ tóng yìn ]
铜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阶。汉 代禄六百石以上佩之,南朝 诸州刺史多用铜印,唐 诸司、宋 六部以下用铜…
私充 [ sī chōng ]
私自冒充顶替。《明律·户律·私充牙行埠头》:“凡城市乡村诸色牙行及船埠头,并选有抵业人户充应,官给印信文簿,附写客商…
瞒官不瞒私 [ mán guān bù mán sī ]
瞒着官府,私下勾结干坏事。丝弦剧《空印盒》第二场:“既然按院大人尚未到来,你来个瞒上不瞒下,瞒官不瞒私,打发敝人过江…
伪造文书 [ wèi zào wén shū ]
刑法上指图利他人或自己、损害公众或他人利益而假造文书、货币、公(私)印文、有价证券及栈(仓)单等。
印刷品 [ yìn shuā pǐn ]
印刷成的书报、图片等。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三:“公私机关的宣传印刷品,可以达到前线而且妥为分配了。” 巴金 《…
佥簿 [ qiān bù ]
旧时官府中的发文登记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谨僉押》:“有牌票不登僉簿者,此即欲骗硃偷印,私行吓诈者也。…
私刻 [ sī kè ]
(一)、私人刻印。叶德辉《书林清话·明人私刻坊刻书》:“明 刻精本已具於前,其他私刻坊刻之书,以年代相近,存於今者,…
放年学 [ fàng nián xué ]
旧时私塾在春节前放假,犹今之放寒假。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放年学》:“儿童之读书者,於封印之后,塾师解馆,谓之放…
刻章 [ kè zhāng ]
刻章 kè zhāng 刻章是使用工具(电脑,刻章机等),将某种需要的图文刻在印章材料上的制作过程。由…
附刊 [ fù kān ]
(一)、附带刊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何不将这册子寄到《新小説》社,请他另闢一门,附刊上去。”(二)、副…
私器 [ sī qì ]
私人所用的器物。《礼记·内则》:“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好嬉子 [ hǎo xī zǐ ]
犹言好耍子、有趣。 宋 元 时两 浙 方言。 宋 无名氏 《荻楼杂抄》:“ 赵魏公 夫人 管道昇 善书画, 吾竹房 …
私烛 [ sī zhú ]
犹私照。《吕氏春秋·去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家塾刻本 [ jiā shú kè běn ]
旧时私宅家塾刻印的书。私家刻书起于五代,两宋时日趋发达,到明清而极盛。主要是传播自己的或自己所喜爱的著作。家刻本的特…
私徇 [ sī xùn ]
亦作“私狥”。犹徇私。曲从私情。
缉私 [ jī sī ]
检查走私行为,缉捕走私罪犯:缉私船。缉私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