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阳 [ xì yáng ]
复姓。春秋 卫国 有 戏阳速。见《左传·定公十四年》。
打花鼓 [ dǎ huā gǔ ]
戏曲传统剧目。属于民间小戏。写 凤阳 一对逃荒夫妇,流浪卖艺,遭受富家公子戏弄的故事。歌舞并重。剧中曲调《凤阳歌》、…
乐平腔 [ lè píng qiāng ]
戏曲剧种。弋阳腔的一个支派,明 末同青阳腔齐名。流行于 江西 东北部。
通城花鼓戏 [ tōng chéng huā gǔ xì ]
通城花鼓戏 -简介 通城花鼓戏,又名打锣腔。源于早期天沔花鼓戏。传说由天沔艺人王耍儿所传,清同治《崇阳县志》中已有“…
蝶戏 [ dié xì ]
谓蝴蝶飞舞嬉戏。 唐 卢照邻 《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锺阳驿》诗:“蝶戏緑苔前,鶯歌白云上。” 唐 马戴 《雀台怨》诗:“…
毂阳 [ gǔ yáng ]
谷雨时节的艳阳天。轂,通“穀”。唐 李端《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诗:“人逢轂阳望,春似永和年。”
凤阳花鼓 [ fèng yáng huā gǔ ]
创始于安徽凤阳的民间文艺。为曲艺“花鼓小锣”、戏曲“花鼓戏”和民间歌舞“花鼓灯”的合称。现多指打花鼓。演唱者两人。一…
祁剧 [ qí jù ]
中国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唱腔以皮黄为主,流行于祁阳等地。
清戏 [ qīng xì ]
戏曲剧种。流行于 湖北 黄冈、安陆、襄阳 等地,约有二三百年历史。系青阳腔从 安徽 传入 湖北 而形成。一般称为“湖…
高腔 [ gāo qiāng ]
戏曲声腔之一,由弋阳腔与各地民间曲调结合而成,音调高亢,唱法、伴奏乐器和弋阳腔相同,有湘剧高腔、川剧高腔等。
赣剧 [ gàn jù ]
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弋阳腔发展而来,流行于上饶、景德镇等地区。
伶人 [ líng rén ]
伶工、乐人,歌舞或戏剧演员伶人困之。——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又伶人也哉。
南狐 [ nán hú ]
即 南 董 。 明 陈玉阳 《义犬》第一出:“翰林院抝断 南 狐 笔,傀儡场搬演何朝戏?”详“ 南董 ”。
吃剑贼 [ chī jiàn zéi ]
吃剑才。元 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二折:“我则駡你闹市 云阳 吃剑贼。”参见“吃剑才”。
阳会 [ yáng huì ]
古代风俗,女子于每月十九日之夜置酒欢聚,为藏钩诸戏,以待月明,谓之“阳会”。
肩担戏 [ jiān dān xì ]
木偶戏,傀儡戏。因道具简单,一人携之可行,故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凤阳 人﹞又围布作房,支…
白话戏 [ bái huà xì ]
“五四”以后用白话写成的戏。即今话剧。 欧阳山 《三家巷》十三:“他们的学校预定在人日之后三天开一个规模盛大的恳亲会…
叶子戏 [ yè zi xì ]
古代一种以叶子格为用具的博戏。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咸通 九年,同昌公主 出降,宅于 广化里 …… 韦 氏诸家…
握槊 [ wò shuò ]
(一)、古时类似双陆的一种博戏。(二)、唐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嫌薛不聪慧,数月不与同席。
青阳腔 [ qīng yáng qiāng ]
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浙江 的余姚腔和 江西 的弋阳腔于 明 嘉靖 年间相继传入 青阳 后,同当地的民间曲调汇合形…
饶言 [ ráo yán ]
犹饶舌。《四游记·仙侣戏弄洞宾》:“ 牡丹 曰:‘昨有贫子教我。’ 洞宾 曰:‘吾乃 纯阳 也。此二仙何饶言至此?’…
博戏 [ bó xì ]
(一)、古代的一种棋戏。《史记·货殖列传》:“博戏驰逐,鬭鷄走狗。”唐 冯贽《云仙杂记》卷八:“﹝ 王母 ﹞与 紫阳…
京腔 [ jīng qiāng ]
(一)、戏曲剧种。弋阳腔的一个支派高腔,明末清初传入北京后称京腔。(二)、指北京语音:撇京腔。
参三 [ cān sān ]
旧戏中所用黑白相掺的灰白三绺假须。如京剧《空城计》中 诸葛亮、《阳平关》中 曹操 所戴的假须。
乐戏 [ lè xì ]
犹乐妓。指歌舞艺人。《史记·殷本纪》:“﹝ 帝紂 ﹞大冣乐戏於 沙丘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閒,为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