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 [ wǔ jǔ ]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
武举人 [ wǔ jǔ rén ]
科举时代,武乡试及第者。《宋史·仁宗纪一》:“﹝八年﹞乙巳,亲试书判拔萃科及武举人。”《续文献通考·选举六》:“﹝ …
举武 [ jǔ wǔ ]
举足;举步。武,步武。
武殿试 [ wǔ diàn shì ]
科举时代,皇帝对武科会试录取的武举,在殿廷亲自进行的考试。《续文献通考·选举六》:“愍帝 崇禎 四年始举行武殿试。”…
右科 [ yòu kē ]
指武举。
武进士 [ wǔ jìn shì ]
明 清 时武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清文献通考·选举七》:“顺治 十二年兵部奉諭旨,国家用人,文武并重,今科武进士俱照文…
武两榜 [ wǔ liǎng bǎng ]
科举时代,由武举人而中武进士的俗称。《儒林外史》第二六回:“ 怀寧县 的案首叫做 季萑 。他父亲是个武两榜,同 向知…
武科 [ wǔ kē ]
科举时代专为考试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 唐 武则天 长安 二年(702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之,但不定期…
武考 [ wǔ kǎo ]
科举制度中的武科考试。
会武宴 [ huì wǔ yàn ]
行科举制度时,武科殿试放榜后,在兵部举行的公宴。
揭竿起义 [ jiē gān qǐ yì ]
举起竹竿当旗帜,指武装起义。
武乡试 [ wǔ xiāng shì ]
明 清 两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武科考试。《清会典事例·兵部·武科》:“顺治 二年题准:武乡试定於子、午、卯、酉年十…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zhǎn mù wéi bīng,jiē gān wéi qí ]
兵:兵器;揭:举。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比喻武装起义
揭竿为旗 [ jiē gān wéi qí ]
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武会试 [ wǔ huì shì ]
明 清 时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武科考试。《续文献通考·选举六》:“﹝ 明神宗 万历 ﹞三十八年,定武会试进士额以…
从义郎 [ cóng yì láng ]
宋 代武举进士第二名所授的官衔。
科举 [ kē jǔ ]
从隋唐到清代朝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
武録 [ wǔ lù ]
武举及第人的名册。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褐盖》:“今年閲武録,其人已用锦衣籍,登武进士矣。”
武秀 [ wǔ xiù ]
武秀才。 许地山 《换巢鸾凤》五:“从前要做武官是考武秀、武举;现在只要先上 梁山 做大王,一招安至小也有排长、连长…
武昌起义 [ wǔ chāng qǐ yì ]
1911年在湖北武昌举行的起义。见〖辛亥革命〗。
倜然 [ tì rán ]
高举地俄而天下倜然举去桀纣而犇 汤武。——《荀子》高超的样子疏远的样子
七相五公 [ qī xiāng wǔ gōng ]
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免解进士 [ miǎn jiě jìn shì ]
宋代免解之制,或准一次免解,或永远(一生)免解。进士科或武举举人获得永远免解者,称“免解进士”。清顾炎武《日知录·举…
余懋杞 [ yú mào qǐ ]
清、诸暨人,字瞿庵。康熙举人,官内阁中书。书室名东武山房。着有《东武山房文集》。
武步 [ wǔ bù ]
(一)、半步。(二)、即虎步。形容举步威武。(三)、谓追随。
【词语拼音】wǔ jǔ
【词语解释】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