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辨惑 [ chóng dé biàn huò ]
崇德辨惑语出〔论语·颜渊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
辨惑 [ biàn huò ]
辨别疑惑,解除疑惑。《论语·颜渊》:“ 子张 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
不徇 [ bù xún ]
不顺从,不曲从。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崇饰 [ chóng shì ]
(一)、粉饰;夸饰。《左传·文公十八年》:“少皞氏 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譖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晋…
世嫡 [ shì dí ]
嫡嗣。《汉书·成帝纪》:“ 元帝 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为世嫡皇孙。”《北史·李彪传》:“昔 姬王 得斯道也,故恢崇儒…
勋贤 [ xūn xián ]
有功勋有才能的人。《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犹能授受惟庸,勋贤皆序,如 管 隰 之迭升 …
上德 [ shàng dé ]
(一)、至德;盛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韩非子·解老》:“德盛之谓上德。”南朝…
法星 [ fǎ xīng ]
(1).星名。北斗七星第二星天璇的别名。《晋书·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 石氏 云:‘第一曰正星,主阳德;…
襃答 [ bāo dá ]
亦作“褒答”。嘉奖报答。《新唐书·李蔚传》:“懿宗 惑浮屠,尝饭万僧禁中,自为赞唄。蔚 上疏切諫……讥病时弊。帝不听…
虚玄 [ xū xuán ]
(一)、虚幻玄妙。唐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其 江 南义疏十有餘家,皆辞尚虚玄,义多浮诞。”明 宋濂《章氏三子…
宣明王 [ xuān míng wáng ]
宋 代对 陶唐氏 之火正 阏伯 的封号。传说其为 高辛氏 子,居 商丘,奉祀大火之星,后世祭大火,因以其为配。《宋史…
贯絶 [ guàn jué ]
冠绝。谓高出一切;远远超越。贯,用同“ 冠 ”。《宋书·始安王休仁传》:“斯诚弘风旷德,贯絶通古,然非所以弃恶流衅,…
颓堕 [ tuí duò ]
(一)、谓精神颓废衰惫。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頽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於书得无象之然乎?”…
頽堕 [ tuí duò ]
谓精神颓废衰惫。唐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頽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於书得无象之然乎?”金 王若虚《…
昏晦 [ hūn huì ]
(1).指光线昏暗。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序》:“《易》称‘悬象著明,莫大乎於日月’,然时有昏晦;《诗》美‘滔滔…
柄任 [ bǐng rèn ]
(1).谓重视信从。 唐 韩愈 《石鼓歌》:“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 丘 軻 。”(2).谓委以重任。《新唐书·…
明允 [ míng yǔn ]
(一)、明察而诚信。《左传·文公十八年》:“昔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齐圣广渊,明允篤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愷。”唐 元…
宣明 [ xuān míng ]
(1).公开表明,毫无隐瞒。《荀子·正论》:“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 杨倞 注:“宣,露。辨,别也。…
俊选 [ jùn xuǎn ]
俊士和选士。古代指可以教育深造的优秀人材。《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
奉事 [ fèng shì ]
(1).侍候;侍奉。《战国策·秦策四》:“ 薛公 入 魏 而出 齐 女…… 齐 女入 魏 而怨 薛公 ,终以 齐 奉…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 xiǎo zhī yǐ lǐ, dòng zhī yǐ qíng ]
动之以情 拼 音 dòng zhī yǐ qíng 释 义 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 出 处…
迷蒙 [ mí méng ]
(1).蒙昧糊涂。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日用不知,百姓之迷蒙,唯佛究尽实相之崇高。” 唐 白居易…
守文 [ shǒu wén ]
(一)、本谓遵循 文王 法度。后泛指遵循先王法度。《公羊传·文公九年》:“继 文王 之体,守 文王 之法度。”《史记…
朱松 [ zhū sōng ]
朱松(1097~1143)字乔年,学者称韦斋先生;宋徽州婺源人。韦斋是朱熹的父亲,徽宗政和八年(1118),同上…
至德之世 [ zhì dé zhī shì ]
「至德之世」是指最理想的社会,语出〔庄子〕;庄子以为至德之世就是原始素朴、没有文明污染的社会。〔庄子.马蹄篇〕中…
【词语拼音】chóng dé biàn huò
【词语解释】 崇德辨惑语出〔论语·颜渊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同一篇中,「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念,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崇德,就是尊重道德;辨惑,就是能辨别是非轻重和真伪,以免除迷惑。在此章中,孔子的两位弟子都问到了「崇德辨惑」,而孔子更称许樊迟「善哉问!」由此可见「崇德辨惑」对于人生修养的重要。在与子张的答问中,孔子强调了「崇德」是以忠信与义为本;而在与樊迟的答问中则强调崇德在于先尽责任然后再说报偿;也就是先为所当为,这是首要的,尽了责任而得到报偿,是必然的结果,和忠信相符。反过来说,如果先计较报偿才做事,便算不得忠信,便不是以德为重了。在「辨惑」方面,孔子先说明了与别人相处时所可能产生的「迷惑」,亦即人们常会因个人的爱恶之情而影响到对人的正确判断;判断不正确,是由于不明白道理,情感掩没理性,当然会陷于迷惑。爱或恶只是一个人的情感作用,是主观的,非理性的,既与爱恶之理不合,又牵涉到生死上,也无轻重之分,是「知不明」,所以是「惑」。像这一类的惑,最好如〔大学〕中所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才有「辨」的作用。至于修慝的慝字,是恶在心中,隐藏于内的意思,人的缺点是没有自知之明;尤其对自己的缺点或过失,只想隐藏而不想改善。对别人的缺点或过失,则丝毫不肯放过,要纠正这项缺点,便是要努力省察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不要攻讦别人的缺点,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也可减少别人的怨恨,儒家讲「反求诸己」便在于此。
--作者:方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