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特 [ bā bǐ tè ]
巴比特(1876~1956)是美国教育行政学教授,专精课程与课程发展,也是发展公立学校视导事业之领导人物。自一九…
巴比特合金 [ bā bǐ tè hé jīn ]
巴巴儿地 [ bā bār de ]
迫切;急切:他巴巴儿地等着他那老伙伴。特地:巴巴儿地起了个大早赶来。
淋巴腺 [ lín bā xiàn ]
哺乳类特有的周围淋巴器官,由淋巴细胞集合而成。
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 [ bā fēi tè gǔ piào tóu zī cè lüè ]
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 作者:刘建位 著 ISBN:10位[7111164695] 13位[9787111164692]…
颔下之珠 [ hàn xià zhī zhū ]
颔:下巴。骊龙下巴下的珍珠。比喻难得的珍品。
标译 [ biāo yì ]
译述。《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乙未,特命 博囉 等传旨,宣諭 雅克特穆尔、巴特锡、和实、哈玛尔图、巴特勒 …
巴巴儿的 [ bā bā er de ]
(一)、特地。(二)、急忙,急迫。(三)、犹巴不得。
歇斯特里 [ xiē sī tè lǐ ]
同“歇斯底里”。巴金《沉默集(二)·马拉的死》:“‘但是我关心你!对于我,你比十个共和国还宝贵!’她歇斯特里地迸出这…
迦勒底王国 [ jiā lè dǐ wáng guó ]
又称“新巴比伦王国”。古代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626年,闪米特人的一支迦勒底人占据巴比伦城后建立。与米底王国…
巴比合金 [ bā bǐ hé jīn ]
巴比合金又称白色合金。
垫下巴 [ diàn xià bā ]
垫下巴diàn xià bā 垫下巴的方法 目前垫下巴的方法有很多,有注射垫下巴(玻尿酸注射、自体脂肪注射)、人工假…
巴比妥 [ bā bǐ tuǒ ]
巴比妥,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微溶于水,溶于沸水及乙醇,略溶于氯仿或乙醚。属长效类催眠药,具镇静、催眠…
巴比伦 [ bā bǐ lún ]
(一)、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奴隶制王国。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大约在公元前1894—前1595年…
双层巴士 [ shuāng céng bā shì ]
一种可载客的大型汽车。比一般的公共汽车多一层,载客量较多。如:「双层巴士车身较高,行驶时容易摇晃,司机开车时必须特别…
巴比晚宴 [ bā bǐ wǎn yàn ]
巴比晚宴 -简介 巴比晚宴指世界首富盖茨、“股神”巴菲特、50位中国富豪,2010年9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慈善宴…
费劲巴力 [ fèi jìn bā lì ]
费,用,消耗;劲,力气,力量;费劲巴力,特别的费劲、费力气。
瞎巴 [ xiā bā ]
比喻勇猛的 巴中 士兵。瞎,谓目无敌人。
西亚 [ xī yà ]
也称“西南亚”。指亚洲西南部地区。包括阿富汗、伊朗、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
巴比 [ bā bǐ ]
巴比 - 由来概述 世界第二、第三富人比尔盖茨进了巴菲特的董事会,二人联袂进行世界富人慈善捐助,联手打桥牌,是新千年…
阿拉伯国家 [ ā lā bó guó jiā ]
国民中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
巴蛇吞象 [ bā shé tūn xiàng ]
巴蛇吞吃大象。比喻贪心极大,不知满足。
圣基茨和尼维斯 [ shèng jī cí hé ní wéi sī ]
北美洲西印度群岛中岛国。临加勒比海和大西洋。面积269平方千米。人口4.03万(1992年)。首都巴斯特尔。属火山岛…
赫尔巴特 [ hè ěr bā tè ]
目录1 赫尔巴特的生平2 赫尔巴特的哲学观3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4 教学法4.1 四段教学法4.2 五段教学法5 结论…
巴菲特午餐 [ bā fēi tè wǔ cān ]
巴菲特午餐 -简介 一年一度的巴菲特午餐拍卖金额再一次地让世人瞠目结舌。巴菲特的这场“高价约会&rdqu…
【词语拼音】bā bǐ tè
【词语解释】 巴比特(1876~1956)是美国教育行政学教授,专精课程与课程发展,也是发展公立学校视导事业之领导人物。自一九零四至一九四一年止,前后共在芝加哥大学服务了三十七年,可以说大部分的职业生涯是在芝加哥大学度过的。巴比特曾在菲律宾教书,并参与及负责菲律宾学校课程发展的委员会。一九一五至一九一六年间,曾参与克里夫兰(Cleveland)、丹佛(Denver)、圣安东尼(San Antonio)等城市的课程规画调查。
巴比特的课程与课程发展之基本信念是:课程应该使预备学习者去学习那些与个人生活有关的活动。因此透过科学化的职业分析(job analysis)辨认出特定的技术及行为,实属课程发展之重要课题。他的理论建立在社会应用论(the theory of social utility)上,他和查特斯(Werret W. Charters, 1875~1952)皆运用职业分析法于发展课程上,所不同的是巴比特也运用发现法(discover approach)来厘清教育目标,而查特斯则从哲学基础出发,然后再应用职业分析法于发展课程上。
巴比特在课程目标的分析研究上,因强调目标之科学分析法而有相当成就;他将为完成生活所必需之教育内容分为十个项目,包括宗教在内。他认为教育目标不能够订得太广泛,如此会使得教育目标不能够有效的转换成教学指导方针。因此巴比特及查特斯以仔细的分析法,将诸多广泛的教育目标重新定义细分,并使之明确而实际。以成为一个好公民的教育目标为例,巴氏等人将此目标改为一个好邻居、正直的选民及尽职的父母,来代替广泛模糊的成为一个好公民。如此可使老师及学生皆能清楚明了如何作为一个好公民,教育目标也就更能被有效的达成。巴比特原先所订的十大项教育目标内容,其后在他继续的分析下,而有了数百条更细的个别目标。由于如此的细分工作,也使得巴氏等人获得了对课程的一套论述。
巴比特的着作主要有〔学校所教与可教〕(What the Schools Teach and Might Teach, 1916)、〔课程〕(The Curriculum)、〔如何设计课程〕(How to Make a Curriculum)、〔现代教育之课程〕(The Curriculum of Modern Education)等。此外尚着有多篇关于教育的论文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