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盗 [ yǐn dào ]
隐匿并盗取公家财物。《旧唐书.卷一八.宣宗本纪》:「今后凡隐盗欠负,请如官典犯赃例处分。」
赞老子 [ zàn lǎo zi ]
隐语。指盗贼。
伏丑 [ fú chǒu ]
谓隐伏的寇盗。
豪盗 [ háo dào ]
大盗。 宋 叶适 《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名号杂,军律不齐,豪盗隐伏,为一方患。”参见“ 大盗 ”。
仆区之法 [ pú qū zhī fǎ ]
刑书中的一法。《左传·昭公七年》:「芈尹无宇曰:『吾先君文王,作《仆区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注:…
饰匿 [ shì nì ]
掩饰隐匿。《后汉书·陈忠传》:“自帝即位以后……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 李贤 注:“更相文饰…
假隐 [ jiǎ yǐn ]
封建时代称以归隐为名,而实为欺世盗名的所谓隐士及其行为。
做道路 [ zuò dào lù ]
(一)、做沿路叫卖的小买卖。(二)、“做盗贼”的隐语。
仆区 [ pú qū ]
春秋 楚 刑书名。《左传·昭公七年》:“吾先君 文王 作《僕区》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封汝也。”杜预 …
藏贼引盗 [ cáng zéi yǐn dào ]
藏:隐藏;引:勾引。包庇小偷,勾引强盗。形容与坏人狼狈为奸。
潜戢 [ qián jí ]
隐藏。 明 刘基 《浙东处州分府元帅石末公德政记》:“仁威并行,寇盗潜戢。”
齎盗粮 [ jī dào liáng ]
送粮食给盗贼。比喻做危害自己的蠢事。《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齎盗粮,借贼兵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
敛迹 [ liǎn jì ]
(一)、隐蔽起来,不敢再出头露面:盗匪敛迹。敛迹潜踪。(二)、约束自己的言行:屏气敛迹。(三)、退隐:敛迹山林。敛迹…
犬鸡 [ quǎn jī ]
(一)、狗和鸡。《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 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 潁考叔 者。”(二)、指鸡鸣狗盗之技。唐 …
伏隐 [ fú yǐn ]
藏匿;隐居。《左传·昭公十三年》:“苛慝不作,盗贼伏隐;私欲不违,民无怨心。”汉 陆贾《新语·资质》:“鲍丘 之德行…
商务安全 [ shāng wù ān quán ]
指在商务过程中存在的因欺诈、隐瞒、盗窃等手段而引起的损害公司利益或者名誉的问题。
盗传盗 [ dào chuán dào ]
daochuandao,盗即偷盗,传即传递,盗即治盗。
盗弄 [ dào nòng ]
亦作“盗弄”。盗窃玩弄;盗用。
凡盗 [ fán dào ]
谓普通之盗罪也。对官吏盗公物或亲族间彼此互盗而言。《唐律·贼盗》:「即盗应除文案者,依凡盗法。」
隐护 [ yǐn hù ]
庇护;掩护。 明 唐顺之 《弟妇王氏墓志铭》:“且又为之隐护不使人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缉捕》:“但…
盗党 [ dào dǎng ]
亦作“盗党”。盗贼党羽;盗徒。
盗心 [ dào xīn ]
亦作“盗心”。盗贼之心;偷盗之心。
钞盗 [ chāo dào ]
(一)、见“钞盗”。(二)、亦作“钞盗”。抢劫,盗窃。
赃盗 [ zāng dào ]
(一)、亦作“賍盗”。偷盗。(二)、指偷盗的人。
奸盗 [ jiān dào ]
(一)、亦作“姧盗”。亦作“奸盗”。指为非作歹、劫盗财物。(二)、奸人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