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 [ yú lán pén jié ]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
盂兰 [ yú lán ]
见“盂兰盆”。
鱼篮会 [ yú lán huì ]
盂兰盆会的讹称。
盂兰节 [ yú lán jié ]
旧俗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超度亡灵,是日称“盂兰节”。 郭沫若 《南冠草》第四幕:“今天已经七月十五,盂兰节…
盂蘭節 [ yú lán jié ]
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超渡祖先及饿鬼道众生的节日。
七月半 [ qī yuè bàn ]
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旧俗于此日设祭超度亡故亲人,称盂兰盆。
门火 [ mén huǒ ]
于盂兰盆会或送葬时,在门前焚烧麻壳等物。
佛欢喜日 [ fó huān xǐ rì ]
佛教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名僧自恣日。《盂兰盆经》:“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
盂兰会 [ yú lán huì ]
佛教指在盂兰节所举行的法会。
荷花灯 [ hé huā dēng ]
糊成荷花形状的灯笼。里面点上蜡烛,可以提持。多见于中元盂兰盆会。
掣曳曳 [ chè yè yè ]
牵引貌。 唐 杨炯 《盂兰盆赋》:“少君王子,掣曳曳兮若来;玉友瑶姬,翩蹮蹮兮必至。”
鱼篮观音 [ yú lán guān yīn ]
佛教中三十三观音之一。手持鱼篮。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观世音菩萨传略>跋》:“鱼篮观音,则由俗人伪传佛説。七月十五日…
兰盆 [ lán pén ]
(一)、梵语ullambana(俗语avalambana)的音译省语。即盂兰盆会。佛教徒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追祭亡灵而…
盂兰盆会 [ yú lán pén huì ]
农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超度祖先亡灵所举行的仪式,有斋僧、拜忏、放焰口等活动。[盂兰盆,梵ullambana]
法供 [ fǎ gōng ]
佛教语。谓对佛、法、僧三宝的供养。《魏书·释老志》:“ 承明 元年八月, 高祖 於 永寧寺 ,设太法供,度良家男女为…
霜露之悲 [ shuāng lù zhī bēi ]
霜露之悲 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
化淳 [ huà chún ]
(1).教化淳厚。《隋书·音乐志下》:“功高德重,政謐化淳。鸿休永播,久而弥新。”(2).指淳厚的教化。 唐 杨炯 …
普度大会 [ pǔ dù dà huì ]
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超度先人而举行的盂兰盆会。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阐我佛超拔人鬼之因,爰以七月中元修举…
照冥 [ zhào míng ]
(1).照亮暗处。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时 崦嵫 而易气兮,辉若华以照冥。”(2).旧俗谓七月十五夜放…
安贞 [ ān zhēn ]
静而正。语本《易·坤》:“安贞吉……《彖》曰:安贞之吉,应地无疆。”汉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坤为地道,《易》…
冥钱 [ míng qián ]
为亡人焚化的纸钱。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
盂兰盆 [ yú lán pén ]
(一)、意译为救倒悬。旧传目连从佛言,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解救其亡母于饿鬼道中所受倒悬之苦。见《…
大悲 [ dà bēi ]
(1).极悲哀。《吕氏春秋·明理》:“夫有天赏得为主,而未尝得主之实,此之谓大悲。”(2).佛教语。救人苦难之心,谓…
法船 [ fǎ chuán ]
(一)、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如船,可以拯救沉溺的众生渡过生死苦海,到达“彼岸”。《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
蟹爪兰 [ xiè zhuǎ lán ]
蟹爪兰,蟹爪兰又名圣诞仙人掌、蟹爪莲和仙指花,为仙人掌科蟹爪兰属植物。嫩绿色,新出茎节带红色,主茎圆,易木质化,分枝…
【词语拼音】yú lán pén jié
【词语解释】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详细解释 节日内容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