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立体图 [ tài yáng lì tǐ tú ]
太阳立体图 - 概述 美国宇航局的探测器已经成功绘制首张太阳的完整立体3D图像。该局所属“日地关系观测台”(Sola…
太极图 [ tài jí tú ]
我国古代说明宇宙现象的图,一种是用圆形的图像表示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圆形外边附八卦方位,道教常用它做标志。另一种是宋…
十二红 [ shí èr hóng ]
小太平鸟的别称。候鸟的一种,体形近似太平鸟而稍小,尾羽末端红色,故名。 明 杨基 《十二红图》诗:“何处飞来十二红,…
日宫 [ rì gōng ]
(1).佛教谓日天子住于太阳中,太阳为日天子的宫殿。后亦以“日宫”借指皇宫。 唐 高蟾 《长信宫》诗之一:“天上梦魂…
太阳社 [ tài yáng shè ]
1927年冬由 蒋光慈 、 钱杏邨 、 洪灵菲 等在 上海 创办的革命文学团体。成立时其成员都是共产党员。曾先后出版…
太阳系行星 [ tài yáng xì xíng xīng ]
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界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
高冥 [ gāo míng ]
高空。《后汉书·蔡邕传》:“沉精重渊,抗志高冥。” 唐 孟郊 《生生亭》诗:“褭褭立平地,稜稜浮高冥。” 明 李东阳…
痿疾 [ wěi jí ]
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特指阳痿。《晋书·废帝海西公纪》:“﹝ 桓温 ﹞因图废立,诬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 相龙…
行星际介质 [ xíng xīng jì jiè zhì ]
行星之间的空间可不是“空”的,它包括:电磁辐射(光子);热等离子体(电子、质子及其他离子) …
哥白尼 [ gē bái ní ]
(1473—1543) 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在弗伦堡任教士时,建一小天文台,坚持观察天体 30…
太阳海啸 [ tài yáng hǎi xiào ]
太阳海啸,一般是指由于太阳上的爆发现象所激发的扰动。太阳上的爆发现象一般包括耀斑、日冕物质抛射(CME)和爆发日珥。…
蜜月太空舱 [ mì yuè tài kōng cāng ]
蜜月太空舱-简介 蜜月太空舱由航天飞船搭载升空。 法国人耶尔肯?奥克图利设计了一款“蜜月太空舱”,里面的机械装置可让…
六骏 [ liù jùn ]
唐太宗 征战时所骑过的六匹骏马: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贞观 十一年,太宗 作《六马图赞》(文…
龙书 [ lóng shū ]
(1).古代书体。相传 伏羲氏 时,有龙负图出 河 。因以龙纪事,创立文字,称龙书。 唐 韦续 《墨薮·五十六种书》…
黄经 [ huáng jīng ]
黄经,指太阳经度或天球经度,是在黄道座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一个座标值(另一个值是黄纬),在这个系统中,…
光伏发电 [ guāng fú fā diàn ]
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通常说的太阳能发电指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简称“光电”。光伏…
绘图软体 [ huì tú ruǎn tǐ ]
绘图软体绘图软体(Drawing Softwqare),即是在电脑上自由绘出图像的软体。原本只能画出2D平面图形,待…
光球层 [ guāng qiú céng ]
光球层的上面是色球层。太阳能量经过这一区域自中心向外传递。这一层可见太阳耀斑。耀斑是太阳黑子形成前在色球层产生的灼热…
微排地球 [ wēi pái dì qiú ]
微排地球 - 概念提出 哥本哈根峰会(2009年12月7日—18日)后,节能减排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但大都处于减排意…
反照率 [ fǎn zhào lǜ ]
反照率为太阳短波入射被其照射面反射的量与太阳短波入射量之百分比。反照率的大小与被照射面的物理性质有关。通常天然的…
磐结 [ pán jié ]
牢固勾结。 汉 王符 《潜夫论·忠贵》:“当 吕氏 之贵也,太后称制而专制, 禄 产 秉事而握权,擅立四王,多封子弟…
大策 [ dà cè ]
(1).重大的谋略、决策。《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 南阳 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北齐书…
矮行星 [ ǎi xíng xīng ]
矮行星(dwarf planet,亦称侏儒行星)是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合会重新对太阳系内天体分类后新增加的…
掠日彗星 [ lüè rì huì xīng ]
一些近日点非常接近太阳的彗星,在运行中掠过太阳外层大气(日冕),被称为掠日彗星。详细解释 简介 掠日彗星 Sun-g…
铜仪 [ tóng yí ]
指铜制的候风地动仪。《后汉书·顺帝纪》:“﹝ 阳嘉 元年﹞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风地动铜仪。”李贤 注:“时 张衡 为太…
【词语拼音】tài yáng lì tǐ tú
【词语解释】 太阳立体图 - 概述 美国宇航局的探测器已经成功绘制首张太阳的完整立体3D图像。该局所属“日地关系观测台”(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STEREO)由两颗相距180度的探测器组成,部署于太阳两侧,一颗总在地球前进方向的前方,另一颗总在后方,并以此获取太阳的3D立体图像。 同时对太阳正面和背面进行详尽光观测有助于实现更高精度的空间天气预报,并为未来的自动化或载人的太阳系探测计划提供更好的保障。 STEREO探测器于2006年10月发射升空,其主要任务是对日地之间的物质和能量流进行监控。 同时,这也将提供有关日-地关系的独特而具有革命性的视角和观点。2007年,这一探测器系统首次实现对太阳的3-D观测。2009年,这一系统首次获取了“日冕物质抛射”(CME)的立体观测数据。这种剧烈的日面现象将导致严重后果,包括通讯中断,导航信号干扰以及卫星和电网的损毁。 STEREO探测器搭载的成像和粒子探测设备的设计和建造高度国际化,参与进来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以及瑞士。克里斯·戴维斯博士(Chris Davis)是该项目的科学家,他认为STEREO探测器已经为我们带来了一些令人震撼的图像,包括太阳的粒子爆发,以及在太阳风中苦苦挣扎的彗星》。他说:“对于这一崭新的阶段,我感到非常高兴,我非常期待看到未来几年内有更多新的观测成果出现。” 而在一次接受英国《卫报》记者采访时,英国卢瑟福实验室(Rutherford Appleton Lab)的科学家,搭载在STEREO探测器上的英国建造的相机的首席科学家理查德·哈里森(Richard Harrison)表示:“太阳远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平静的黄色圆球。它很复杂,因此获取其立体图像对于理解其运作原理至关重要。你不能指望盯着太阳的一小块区域,然后尝试去理解太阳如何运作,甚至比你化验大脑的一部分,并试图了解其工作原理还要艰难。你需要一个更大,更全面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