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漂流 [ tú shū piāo liú ]
图书漂流(bookcrossing)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
漂流书 [ piāo liú shū ]
漂流书 -简介 漂流书是指一本书的拥有者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标签放到公共场所,让捡到的人无偿阅读,捡到者再用…
血流漂卤 [ xuè liú piāo lǔ ]
血流漂卤(血流漂鹵) 犹言血流漂杵。卤,大盾。《后汉书·郡国志一》“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 刘昭 注引 晋 皇甫谧…
前徒 [ qián tú ]
前行之步卒。《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流泊 [ liú bó ]
(1).在水面漂流。《南史·陈纪上·武帝》:“秋七月,有樟木大十八围,长四丈五尺,流泊 陶家后渚 。”(2).漂泊,…
血流漂杵 [ xuè liú piāo chǔ ]
《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意思是周武王和商纣王在牧野会战,纣的前…
漂杵 [ piāo chǔ ]
浮起舂杵。形容恶战流血之多。《书·武成》:“会于 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孔颖达 疏:…
暴水 [ bào shuǐ ]
(1).洪水。《汉书·沟洫志》:“ 屯氏河 不流行七十餘年……可復浚以助 大河 泄暴水,备非常。”《梁书·柳庆远传》…
漂溺 [ piāo nì ]
(1).冲没,淹没。《南齐书·高逸传·徐伯珍》:“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 唐 韦应物 《使云阳寄府曹》诗…
傍牌 [ bàng pái ]
(1).盾牌。 宋 丘光庭 《兼明书·血流漂杵》:“扞,一名楯,一名櫓。《汉书》云‘血流漂櫓’,櫓即扞,俗呼为傍牌。…
目录学 [ mù lù xué ]
整理研究各种图书,包括内容、学术源流、分类、编制目录的学问。
晓畅 [ xiǎo chàng ]
(一)、精通;熟悉:晓畅军事。(二)、(文章)明白流畅:该书图文并茂,语言晓畅。
流通服务 [ liú tōng fú wù ]
图书馆为了让读者能在最适当的时间、地点,以个人喜欢的方式来看书,或综合几个地方的藏书一并比较研究,所以有资料外借…
天苞 [ tiān bāo ]
谓河图。《水经注·洛水》引《春秋说题辞》:“ 河 以道坤出天苞, 洛 以流川吐地符。”《易·繫辞上》“ 河 出图, …
书录 [ shū lù ]
有关某一部书或某些著作的版本、插图、评论及其源流等各种资料的目录。
序録 [ xù lù ]
(一)、书目的编次和说明。说明部分包括著作的源流、要旨等,略相当于图书提要。序,亦写作“叙”。(二)、记叙;记录。
拜洛 [ bài luò ]
礼拜 洛水 神。《易·繫辞上》:“河 出图,洛 出书,圣人则之。”后人把 河 图 洛 书加以神化,历朝多行拜 洛 之…
荒馑 [ huāng jǐn ]
饥荒。《后汉书·朱暉传》:“ 永兴 元年, 河 溢,漂害人庶数十万户,百姓荒饉,流移道路。”《新唐书·张廷珪传》:“…
漂流社区 [ piāo liú shè qū ]
漂流社区 -简介 据报道,前美国海军船舶设计师大卫·内尔森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修建一个“漂流社区”。 所谓“漂流社…
风木之思 [ fēng mù zhī sī ]
fēng mù zhī sī 风木之思(風木之思)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 明 张居正 《承天大志纪…
催还 [ cuī hái ]
图书资料之借期未到,而由图书流通人员主动催促借阅者归还的行为,称为催还。催还的原因有二:提醒还书以免逾期及该书有…
徂年 [ cú nián ]
流年,光阴。《后汉书·马援传赞》:“徂年已流,壮情方勇。”晋 陶潜《荣木》诗:“徂年既流,业不增旧。”宋 王安石《酬…
下胎 [ xià tāi ]
谓堕胎也。又流产之谓。《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医部汇考·妇人临产门》:「蟹爪散,下胎极效。妊娠有病,欲出胎者,宜此。…
天一阁 [ tiān yī gé ]
中国著名的古代藏书楼。明中叶范钦所建,在宁波市月湖之西。原有藏书七万多卷,后屡经盗窃,散失甚多。1949年后经过修理…
淩雨 [ líng yǔ ]
暴雨。南朝 梁 江淹《拜中书郎谢表》:“方遽求振风,长忧凌雨,不悟遭社鸣之属,际河清之会。”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
【词语拼音】tú shū piāo liú
【词语解释】 图书漂流(bookcrossing)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再将其漂出手,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 图书漂流-简介 图书漂流 图书漂流的方式已不局限于投放户外一种,越来越多富有想象力的书友在投漂图书时,在投漂说明中设定了自己的漂流规则,使图书的漂流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有一个书友在过生日时朋友送了他一本书,阅读之后,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让这本书在每个恰逢要过生日的书友中传阅。这本书不再直接投放到公共场所,而是通过传递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传递到恰逢要过生日的书友手中。 为了使每个图书的传递者都能了解到某一本书的漂流(传递)信息,获取图书的人需要尽义务到图书漂流网站上以该书标签上的唯一标识码“漂流号码”检索该书,撰写获取日志、趣闻或阅读笔记。这样,参与了该书漂流的书友就可以在网络上、电话里或聚会中相互沟通、交流。 由于语言差异等问题,图书漂流活动在华语范围内影响不大。为了使更多的中国人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我们建立了这个网站,旨在在更大的范围内加强书友沟通,促进我们中国人之间的知识交流。 图书漂流-在互联网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图书漂流活动的普及,2001年4月,在美国堪萨斯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RonHornbaker开设了一个图书飘流网站,从此图书漂流活动得以迅速发展,虽不足四年,却已波及欧美。目前,全世界已拥有超过41万名注册“图书漂流”成员,注册图书超过240万册。网站创始人霍恩贝克自豪地表示:“‘图书漂流’群体的激情总能振奋我的心。” 2005年5月3日,第九届威比奖(WebbyAwards)揭晓。起源于美国的图书漂流网获得了“社区”和“社会/网络”两个类别的人民之声奖。威比奖是由国际数字艺术与科学学院(InternationalAcademyofDigitalArtsandSciences)主办的评选全球最佳网站的奖项,该奖被誉为互联网界的奥斯卡。 图书漂流-在中国 图书漂流 中国的“图书漂流网”则缘起于创办者laow和jane在瑞士旅行时,在luzern狮子纪念碑前,第一次拾取到漂流书,于是就有了中国的图书漂流网站(www.tspl.cn)。目前网站拥有注册书友4000多人,注册图书超过400册,并在北京和乌鲁木齐设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