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 [ fó jiāo chuán rù zhōng guó ]
佛教传入中国有数说。一、秦始皇帝时,佛僧东来说。《汉书·五行志》;隋、费长房《三宝记》。二、汉武帝时,佛像获得说。《…
传入 [ chuán rù ]
流传进。 任继愈 《<中国佛教史>序》:“佛教于 两汉 之际传入 中国 。”英文翻译1.{生理} afferent
胎藏界 [ tāi zàng jiè ]
中国佛教密宗二部教法之一。以《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传承的教法修行。主要是修习菩提心和大悲心。唐朝时由中印度无畏…
金刚界 [ jīn gāng jiè ]
中国佛教密宗二部教法之一。以金刚顶经传承的教法修行。唐朝时由南印度金刚智传入中国,再东传日本和韩国。《两部大法相承师…
北方佛教 [ běi fāng fó jiào ]
近代佛教学者为避免大、小乘含有褒贬义的用语,将佛教从接受的师承传统与流传区域分南北两系统。传播在今北印度、西藏、中国…
部系 [ bù xì ]
门派,派系。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漫谈·中国佛教的宗派》:“现在 西藏 所行的密宗和 唐 代所传的部系不同,一般称为…
摄摩腾 [ shè mó téng ]
人名。生卒年不详。中天竺高僧,汉明帝时迎入中国,翻译《四十二章经》,为佛教入中国之始。但其人其事俱不见早期的佛教文献…
取经 [ qǔ jīng ]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些僧人曾到印度了解佛经的原义,求取佛经原本,故名。今引申为向先进人物、单位或地区吸取经验。
觉囊梵乐 [ jué náng fàn lè ]
觉囊梵乐觉囊梵乐是公元1027年,佛教“时轮”教法由印度传入西藏。在时轮经的唱诵及其普及过程…
三论宗 [ sān lùn zōng ]
中国 佛教宗派。崇尚 印度 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因以得名。 后秦 鸠摩罗什 译出“三论”后,…
白马驮经 [ bái mǎ tuó jīng ]
在汉朝时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国,用了一匹白马驮经,建造了白马寺纪念这匹白马,所以有了白马驮经的传说。
小乘 [ xiǎo chéng ]
也叫小乘佛教。佛教的一派。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早期佛教的精神,强调自我解脱。现主要流传于南亚及东南亚各国,自称上座部佛教…
佛学 [ fó xué ]
(一)、即佛教哲学。通 常指包含在佛经中的各种教义、教理。来自古印度,东汉初传入中国。后融合儒、道学说,形成中国佛 …
巴利语 [ bā lì yǔ ]
一种综合性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为上座部佛教专用。约公元前三世纪从印度传至斯里兰卡的佛教三藏,以巴利语口诵,至公元前三…
藏传佛教 [ zàng chuán fó jiào ]
流行在我国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的佛教。是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之后,结合当地固有的宗教成分和人文地理环境逐…
奈河桥 [ nài hé qiáo ]
佛教传地狱中有 奈河,河上有桥名 奈河桥。此桥险窄,恶人魂过时堕入河中,便为虫类所食。
法界观 [ fǎ jiè guān ]
佛教语。《华严经》所说证入“法界”的观法。 中国 佛教华严宗据以立“四法界”观。 宋 王安石 《再答吕吉甫书》:“示…
本教 [ běn jiào ]
(一)、谓农事。(二)、根本性的教育。(三)、藏族地区固有的宗教,崇奉鬼神和自然物,尚巫术。佛教传入前,在吐蕃社会中…
三教 [ sān jiào ]
(一)、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二)、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八宗 [ bā zōng ]
(一)、佛教用语。指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个在中国弘传的佛教宗派。(二)、在日本弘传的俱舍宗、成实宗、律宗…
秘密教 [ mì mì jiào ]
中国 佛教派别密宗的别称。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依据,多运用通俗的诵咒祈祷,认为口诵真言(语密)、手结印契(身…
楚江王 [ chǔ jiāng wáng ]
也写作“初江王”。 中国 佛教所传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之一。参见“ 十殿阎王 ”。
密教 [ mì jiào ]
大乘佛教后起的一派,相对于“显教”而言。唐 开元 年间由 善无畏、金刚智 等传入 中国。自称受于法身佛 大日如来 亲…
也里可温 [ yě lǐ kě wēn ]
蒙古语的音译。元代称传入我国的基督教。当时景教派(元以前已传入)与天主教皆有教士来中国传教,其教统称“十字教”,教士…
目犍连 [ mù qián lián ]
人名。全名为摩诃目犍连。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古印度摩揭陀国土舍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释尊的十大弟子。以神通第一着…
【词语拼音】fó jiāo chuán rù zhōng guó
【词语解释】佛教传入中国有数说。一、秦始皇帝时,佛僧东来说。《汉书·五行志》;隋、费长房《三宝记》。二、汉武帝时,佛像获得说。《后魏书·释老志》。三、汉哀帝时,佛教传来说。《魏略·西戎传》;《后魏书·释老志》。四、后汉明帝时传来说。晋、袁宏《后汉纪》;《后汉书·高僧传》。第四,后汉明帝时传来说,当时佛教流传于土耳其斯坦,明帝遣蔡愔往西域求之,愔等至大月氏得佛经及佛像,且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僧伴归,明帝于洛阳建白马寺,使二僧先译《四十二章经》。桓帝时,安息之安世高、印度之竺佛朔、大月氏之支娄迦谶、康居之康孟详等,相次来中国,从事译经。三国时,佛教盛行于魏,西域僧之来日众,佛寺之建立、佛经之翻译日多。中印度僧昙摩迦罗居洛阳译《戒律》,为出戒律之始,吴有居士支谦,学于支娄迦谶弟子支亮,为孙权之博士,译大小乘经约三十部四十卷。晋初,法护游学西域,泰初二年来长安,译《般若法华》、《华严》、《涅盘》、《宝积》。东晋时,印度僧佛图澄来后赵,为石勒及石虎所尊信,常山道安师事之,其门人慧远,于庐山结白莲社,专修念佛。龟兹之僧鸠摩罗什来,与其同人多译《大乘经论》,以奉空宗为主,后秦法显奉姚兴命,由陆路至印度,历游三十余国,多得经律归,译《摩诃僧只律》等垂百余万言,着《佛国记》,此为中国僧记述印度之始。南北朝以来,佛教益盛,南朝宋时,迦湿弥罗之僧求那跋摩来,立戒坛,为僧尼受戒,此为中国戒坛之始。武帝深信佛教,于建康有寺院七百,极为庄严。当时南印度之僧菩提达磨来,入后魏,留于嵩山少林寺,为中国禅宗之第一祖。陈代真谛三藏多译经典。北朝后魏太武帝信奉道教,禁信佛教,至献文帝时,解其禁。孝明帝时,宋云惠生等赴北印度,得经论一百七十部而还,流传于国内,因之佛教益盛,经典有四百五十部,寺院三万余,僧尼殆达二百万。北周武帝时,再禁信仰佛教,至隋文帝时复解禁,先此鸠摩罗什等所译之《大乘经论》于中国渐起变化,遂至分派。晋代出三论宗,宋代出毗昙、律、成实、涅盘诸宗;后魏出地论、净土二宗,梁代出禅宗;陈隋出华严、天台、摄论三宗。硕学高僧有天台之智顗、禅之慧可、三论之吉藏、华严之杜顺、涅盘之慧远等。佛教之东渐,于思想、文艺、美术影响甚大,而建筑、绘画、雕刻之进步,而为佛教文学之勃兴,诗人文学家争用佛语,学者亦与僧侣结交。魏、孙炎创反切,梁、沈约作《四声谱》、周顒作《四声切韵》,声韵之学大盛。唐太宗以后,以历代尊崇,佛教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