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婆 [ sēng pó ]
梵书,称鴈为僧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水禽类·鴈》:「释名,时珍曰:『鳱、、并音鴈,冬则适南集于水干,故字从…
婆罗门僧 [ pó luó mén sēng ]
佛教术语,指印度婆罗门种姓之修行僧,或原信仰婆罗门教之外道,转而依佛陀出家入佛道者。
僧伽婆罗 [ sēng gā pó luó ]
梁之高僧,扶南国人。一名僧养,又僧铠,通数国语言。天监中,武帝厚遇之,译有《阿育王经》、《解脱道论》等,见《续高僧传…
僧铠 [ sēng kǎi ]
南朝梁、僧伽婆罗(Sanghavarman)之名。
僧养 [ sēng yǎng ]
南朝梁、僧伽婆罗之一名。
僧伽提婆 [ sēng gā tí pó ]
Sanghadeva之音译。晋僧,太元中译《阿毘昙心论》、《阿含经》等。见《梁高僧传·卷一》。
老婆心 [ lǎo pó xīn ]
佛教语。谓禅师反复叮咛,急切诲人之心。《大慧普觉禅师语录》:“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参见“ 老婆…
三师七僧 [ sān shī qī sēng ]
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
僧残 [ sēng cán ]
梵语的意译。音译僧伽婆尸沙。佛教戒律中罪科名,其名目有十三,故又称为十三僧残。参阅《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十三僧残》…
駡侮 [ mà wǔ ]
亦作“骂侮”。犹言咒骂侮辱。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龙泽陈永年》:“ 郭僧 者,亦相与骂侮,以乞婆目之。”
赤髭白足 [ chì zī bái zú ]
赤:红。髭:嘴上边的胡子。白足:白净的脚。指道行很高的僧人。语本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佛陀耶舍》:“舍(耶…
骂侮 [ mà wǔ ]
亦作“骂侮”。犹言咒骂侮辱。宋 洪迈《夷坚丁志·龙泽陈永年》:“郭僧 者,亦相与骂侮,以乞婆目之。”
家婆 [ jiā pó ]
(1).妻子;主妇。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僧还俗》:“和尚讨家婆,脱褊衫,着綺罗。”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
三逆 [ sān nì ]
(一)、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二)、佛教语。指恶比丘提婆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
诞灵 [ dàn líng ]
佛教对高僧、佛祖诞生的敬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始自诞灵,洎乎没齿,貌无瞋色,手不害生。”
湿婆节 [ shī pó jié ]
湿婆节 - 简介 湿婆节(Siva Festival),印度教节日,定于印历五月下半月第三天夜晚(公历7、8月),为…
僧侣 [ sēng lǚ ]
和尚,也借称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世纪天主教等的修道者在修道院一直呆到二十二岁,他也成了一个僧侣—&mdas…
婆媳 [ pó xí ]
婆婆和儿媳妇:婆媳关系。
六婆 [ liù pó ]
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三姑六婆》:“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
养婆娘 [ yǎng pó niang ]
男人在外包占妓女或有婚外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那福僧每日只是吃酒赌钱,养婆娘,做子弟,把钱钞不着疼热的使用…
婆母 [ pó mǔ ]
婆婆
褊衫 [ biǎn shān ]
一种僧尼服装。开脊接领,斜披在左肩上,类似袈裟。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向年间为师父娘做满月,赊了一副猪臟…
三婆 [ sān pó ]
(一)、以卖花卖茶等为业的妇人。见于元曲。(二)、指奶婆、医婆、稳婆(收生婆)。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 bù chī bù lóng,bù chéng gū gōng ]
姑公:婆婆和公公。不装傻装聋,就难当婆婆公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婆罗门 [ pó luó mén ]
即婆罗门教僧侣。其地位位居古印度四个种姓(等级集团)之首。他们掌握教权,垄断知识,享有种种特权,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
【词语拼音】sēng pó
【词语解释】梵书,称鴈为僧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水禽类·鴈》:「释名,时珍曰:『鳱、、并音鴈,冬则适南集于水干,故字从干,春则向北集于山岸,故字从厈,小者曰鴈,大者曰鸿。鸿,大多。多集江渚,故从江。梵书谓之僧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