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气候 [ dì zhì qì hòu ]
地质气候是指地质时代的气候状况。地质时期的气候只能根据动植物化石、地层沉积物以及冰川遗迹等间接材料来进行推断。例如,…
气候型 [ qì hòu xíng ]
根据气候特征划分的气候类型。是气候分类的基本单元。在较大的地区内可以有不同的气候型,同一气候型也可以出现在不同地区。…
中气候 [ zhōng qì hòu ]
中气候 mesoclimate 小范围自然区域( 如谷地 、湖泊、森林、山地等 )以及城市等的气候。又称局地气候、地…
知地知天 [ zhī dì zhī tiān ]
地:地形:天:天气。了解地形,了解气候。
荒漠化 [ huāng mò huà ]
指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沙质荒漠化(沙漠化)、石质荒漠…
极端气候 [ jí duān qì hòu ]
当某地的天气、气候出现不容易发生的"异常"现象,或者说当某地的天气、气候严重偏离其平均状态时,即意味着发生"极端气候…
气候因子 [ qì hòu yīn zǐ ]
形成气候的基本因子。主要有三个主要方面: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 )指…
气候分类 [ qì hòu fèn lèi ]
地球上没有两个地方具有完全相同的气候,但是从某方面来看,有些区域的气候是具有相似性,这种将各地「类似」气候聚集在…
气候学 [ qì hòu xué ]
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既是大气科学的分支,又是自然地理学的组…
冰期 [ bīng qī ]
(一)、地质历史上气候非常寒冷,陆地被大规模冰川覆盖的时期。(二)、指一次冰期中冰川活动剧烈的时期。
地气 [ dì qì ]
不同地区的气候。
上大冻 [ shàng dà dòng ]
谓隆冬气候冰坚地冻。
热乡 [ rè xiāng ]
气候炎热之地。指南方。
暖国 [ nuǎn guó ]
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
不服水土 [ bù fú shuǐ tǔ ]
服:习惯;水土:指一地的饮水、气候、环境等。不能适应某一地区的气候、饮食等远客不服水土
橡胶草 [ xiàng jiāo cǎo ]
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气候,根部所含的胶质能制橡胶。我国 新疆 一带有野生,东北、华北、西北 等地有栽培。
適宜 [ shì yí ]
恰当合宜。如:「此地气候适宜。」
气候 [ qì hòu ]
(一)、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海拔、地形等有关。(二)、比喻动向或情势:政…
冰河时期 [ bīng hé shí qí ]
地质上的一个时期,在新生代的第四纪,当时的气候非常寒冷,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皆为冰川所覆盖,称为「冰河时期」。也称为「冰…
极地冰原气候 [ jí dì bīng yuán qì hòu ]
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
阴负 [ yīn fù ]
阴气败退。谓冬令的气候不能处于主宰的地位。
冰缘地区 [ bīng yuán dì qū ]
无冰川而寒冷气候影响用地区。
风光秀丽 [ fēng guāng xiù lì ]
"表示该地区风景美丽,气候宜人。"。
军事气候 [ jūn shì qì hòu ]
研究战区气候状况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及战区气候资料整编方法的学科。是军事气象学研究内容的组成部分。军队在执行作战、训练和…
心醇气和 [ xīn chún qì hé ]
心地纯朴,气质温和。
【词语拼音】dì zhì qì hòu
【词语解释】 地质气候是指地质时代的气候状况。地质时期的气候只能根据动植物化石、地层沉积物以及冰川遗迹等间接材料来进行推断。例如,有岩盐和石膏沉积表明当时是干燥气候,有煤的存在可以推知当时是湿润气候。通过地层沉积物有孔虫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海进海退的情况,通过地层中植物孢子和花粉的分析,可以了解植物群落的演变,并据以推断气候变迁。研究证实,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反复经历过多次大冰期气候,冰期到来时,极地冰盖扩展,中低纬高山也被冰雪覆盖。其中公认的最近的三次大冰期为:震旦纪大冰期、石岩-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在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寒冷的冰期是短暂的。90%以上的时间为温暖气候。详细解释 概述 地址气候是根据地质考察的各种证据(物质成分、沉积岩结构特点和生物化石等)推断的地球各地质时代的气候。又称古气候。 在地球演变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规模冰雪覆盖的扩展和退缩相互交替,有时大陆上覆盖着很大面积的冰原和冰川,气候寒冷,这时期称为冰期(又可称大冰期);冰原或冰川以较大幅度向低纬度地区推进时,也称为冰期。介于两个冰期之间的比较温暖的时期,冰川消融退缩,称为间冰期。这种寒暖波动的时间尺度大约为106-108年。前寒武纪以后,90%以上的时间,两半球的极地无冰。但全球至少出现过三次大冰期,比较公认的有:前寒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二叠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和第四纪大冰期(距今200~300万年至1-2万年)。 一般认为,对地质时期温度的估计,从中生代(距今2.3-0.67亿年)起才比较可靠。那时的年平均气温在两极附近为8-10℃,赤道为25-30℃。 第三纪(距今0.67亿年至200~300万年)的主要气候特征是:中纬度地区气温缓慢降低,大约在1400万年前,地球上的气温急剧下降,在南极首先出现了冰盖,在250万年前,冰岛出现过山岳冰川,紧接着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也形成冰盖。 第四纪从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开始直到现在。第四纪气候以极地冰川和中高纬度地区的山岳冰川的覆盖为主要特征,又称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出几次冰期和间冰期。第四纪的冰期和间冰期的温度振幅,海上约为6℃,大陆上的温度波动较大,在冰盖的边缘地区如欧洲,约为12℃,但高山雪线处则为4-6℃。 冰期和间冰期温度的巨大变化,导致其他气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