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举 [ qīng jǔ ]
(1).清明公正的选用或推荐。《晋书·阮籍传》:“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廻谬恩,以光清举。” 宋 范仲淹 《过陈州上…
举人 [ jǔ rén ]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录取后称举人。
游泮 [ yóu pàn ]
明 清 科举制度。
房师 [ fáng shī ]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举人、进士对荐举本人试卷的同考官的尊称。
同进士 [ tóng jìn shì ]
明清科举分为三甲。
贡举 [ gòng jǔ ]
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
大比 [ dà bǐ ]
隋唐以后泛指科举 考试。明清两代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大比,考中的叫举人。
纠列 [ jiū liè ]
(一)、水流清冽貌。(二)、举发。
雀顶 [ què dǐng ]
清 代举人和生员的冠饰。
乡试 [ xiāng shì ]
明清两代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的秋天举行一次,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参加次年春天在京城举行的会…
检肃 [ jiǎn sù ]
检举肃清。如:「检肃流氓条例」。
旗扁银两 [ qí biǎn yín liǎng ]
清制,发给新中式举人、进士树旗立匾于宅门的银两。《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乡、会试中式人员,应得旗扁银两及表里缎…
武进士 [ wǔ jìn shì ]
明 清 时武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清文献通考·选举七》:“顺治 十二年兵部奉諭旨,国家用人,文武并重,今科武进士俱照文…
取解 [ qǔ jiě ]
(一)、指唐宋科举制,选送士子应进士第。(二)、指明清举人赴京会试。
孝廉方正 [ xiào lián fāng zhèng ]
清代特诏举行的制科之一。自雍正时起,新帝嗣位,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备召用。乾隆以后,定…
乡试年 [ xiāng shì nián ]
元﹑明﹑清三代在各省城举行乡试。
重游泮水 [ zhòng yóu pàn shuǐ ]
清代科举制度中一种庆贺仪式。
举世 [ jǔ shì ]
整个人世;全世界举世闻名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举世混浊 [ jǔ shì hún zhuó ]
举:全;混浊: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
風論 [ fēng lùn ]
犹舆论。《晋书·刘颂传》:“凡举过弹违,将以肃风论而整世教,今举小过,清议益穨。”
座师 [ zuò shī ]
明、清 两代举人、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
风论 [ fēng lùn ]
犹舆论。《晋书·刘颂传》:“凡举过弹违,将以肃风论而整世教,今举小过,清议益穨。”
科举 [ kē jǔ ]
从隋唐到清代朝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
科举年 [ kē jǔ nián ]
明 清 科举制,一般每三年考试一次,举行科举考试的年分,称“科举年”。《儒林外史》第五回:“剩来的银子,料想也不多,…
应举 [ yìng jǔ ]
指参加科举考试,明清两代指参加乡试。
【词语拼音】qīng jǔ
【词语解释】(1).清明公正的选用或推荐。《晋书·阮籍传》:“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廻谬恩,以光清举。” 宋 范仲淹 《过陈州上晏相公》诗:“曩由清举玉宸知,今觉光荣冠一时。” 宋 沉辽 《代人上太守求荐书》:“或曰阁下以某之疾为不足,以辱清举。”(2).清俊超逸。《世说新语·赏誉》“ 殷中军 道 右军 ‘清鉴贵要’”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王韶之 《晋安帝纪》:“ 羲之 风骨清举也。”《世说新语·文学》“人以比 王苟子 ” 刘孝标 注引 王愔 《文字志》:“ 脩 明秀有美称,善隶行书,号曰流奕清举。” 苟子 为 王脩 小字。 唐 高彦休 《阙史·崔起居题上马图》:“ 崔雍 起居,誉望清举,尤嗜古书图画。”(3).谓声音清脆而悠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建康俗尚》:“性好文学,音辞清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