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堰 [ tōng jì yàn ]
拼音:tōng jì yàn 简介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
切口堰 [ qiē kǒu yàn ]
拼音:qiē kǒu yàn 解释:用来测定明渠中的液体流量的堰,堰的形状通常有长方形堰和三角型堰两种…
縻漫 [ mí màn ]
指畦堰损碎浸漫。縻,通“靡”。
宽顶堰 [ kuān dǐng yàn ]
当堰顶足够宽使得通过之水流,维持在静水压力的条件之下,流况变为临界流,此时堰顶之水深即为临界水深,这种堰称之为宽…
岷江 [ mín jiāng ]
长江支流。位于四川省中部。发源于岷山羊膊岭,在宜宾入长江。长711千米。水力资源丰富。在都江堰市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
明渠导流 [ míng qú dǎo liú ]
水利工程施工基坑的上下游修建围堰挡水,使原河水通过明渠导向下游的施工导流方式。
旋济 [ xuán jì ]
犹归止。《诗·鄘风·载驰》:“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毛 传:“济,止也。” 马瑞辰 通释:“《尔雅·释天》:‘济谓…
丰牣 [ fēng rèn ]
犹丰足。《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五年》:“珙 又创平堰於 枣阳 ……溉田万顷,立十庄、三辖,使军民分屯,边储丰牣。”
滞涨 [ zhì zhǎng ]
停滞性通货膨胀(英文:stagflation),简称滞胀或停滞性通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失…
滞胀 [ zhì zhàng ]
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般剥 [ bān bāo ]
搬运,驳运。《文献通考·国用三》:“往年南自 真州 江 岸,北至 楚州 淮 隄,以堰瀦水,不通重船,般剥劳费。”明 …
济济促促 [ jì jì cù cù ]
犹言济济漆漆。济,通“齐”。元张元祖《言行龟鉴》卷四:“方饗则敬,已祭必哀,济济促促,如祖考之临也。”
锵锵济济 [ qiāng qiāng jì jì ]
庄敬貌;敬慎貌。唐元稹《卢均等三人授通事舍人》:“鏘鏘济济,进退以时,名为侍臣,以赞导吾左右者,通事舍人之任也。”参…
商业 [ shāng yè ]
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也指组织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
赋恤 [ fù xù ]
布施赈济。赋,通“敷”。
通无共有 [ tōng wú gòng yǒu ]
指互相接济;互通有无。同“通共有无”。
有无相通 [ yǒu wú xiāng tōng ]
互通有无,互相接济。
脱实向虚 [ tuō shí xiàng xū ]
脱离实体经济的投资、生产、流通,转向虚拟经济的投资。
开发区 [ kāi fā qū ]
通常是指「经济技术开发区」。
济跄 [ jì qiàng ]
仪容敬慎貌。济,通“齐”。语出《诗·小雅·楚茨》:“济济蹌蹌,絜尔牛羊。”清 王韬《淞滨琐话·田荔裳》:“宾客济蹌,…
理济 [ lǐ jì ]
(一)、道理通达。(二)、犹言治国济世。
宏观经济学 [ hóng guān jīng jì xué ]
也叫总量经济学。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各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包括国民收入、经济增长与波动、失业、通…
通财之谊 [ tōng cái zhī yì ]
通:往来,交接。指在财物方面有互相接济,互通有无的情谊。
淹济 [ yān jì ]
渊深美好。《文馆词林》卷六六二引 晋明帝 《北讨诏》:“尚书 广陵公 眕 ,宏量淹济,识谋经通。” 南朝 梁 江淹 …
疏涤 [ shū dí ]
(一)、疏浚清理;疏通清除。(二)、引申为周济。
【词语拼音】tōng jì yàn
【词语解释】 拼音:tōng jì yàn 简介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大坝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通济堰的堰史、堰规、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丽水市西南碧湖平原。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 通济堰水利工程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筑大坝横截松荫溪,建通济闸引水入渠,架石函从干渠上方引走泉坑水以消除沙石冲积,开叶穴直通瓯江以排淤泄洪。干渠长22.5公里,分支渠四十八条,毛渠三百二十一条,大小概闸七十二座,并多处开挖湖塘以储水,形成以引灌为主,兼顾储泄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系统。石函引水桥建于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5年),总长18.26米,净跨 10.24 米,桥墩高4.75米。叶穴为叠梁结构的木构概闸,始建于宋,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 现存历代碑刻十八通,主要集中在大坝北岸的司马庙中。其中有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范成大“重修通济堰规碑”。另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刊宋碑两通,其中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碑”,是现存最早的通济堰史料。 通济闸至石函渠段两侧,留有多株千年护岸香樟。临渠建有文昌阁、店铺、民居、牌坊等各类清代木石建筑物。 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