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灶 [ yě zào ]
山野人家的灶。 唐 陆龟蒙 《樵人十咏·樵家》:“山棚日纔下,野灶烟初起。”
野竈 [ yě zào ]
山野人家的灶。唐 陆龟蒙《樵人十咏·樵家》:“山棚日纔下,野灶烟初起。”
泥灶 [ ní zào ]
用泥土砌成的炉灶,可生火炊食。如:「小孩子都喜欢在田野间堆泥灶,烤番薯。」
行军灶 [ xíng jūn zào ]
部队在战场或野外训练时临时搭建的小型炉灶。
新灶村 [ xīn zào cūn ]
新作村,当地同音也读作:新灶村。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水潭管区新作/灶村,位于水潭村西南面,坐落于广阔的沃野中,依傍鉴江…
行军竈 [ háng jūn zào ]
部队在战场或野外训练时临时搭建的小型炉灶。白朗《八烈士》:“架锅的架锅,拾柴的拾柴,一会的工夫,一个三根粗柳条筑起的…
地竈 [ dì zào ]
就地挖成的临时炉灶。 李季 《玉门儿女出征记》五:“千军万马向西走,那一夜宿营在一个村中。村子外边挖地灶,做一顿小米…
马料豆 [ mǎ liào dòu ]
(一)、吴地送灶时用的草料、青豆。(二)、泥豆。一种近野生型的大豆。可用作绿肥和饲料。
熯造 [ hàn zào ]
燃灶,点燃灶火。造,通“灶”。
垄灶 [ lǒng zào ]
亦作“壠灶”。土灶,就地砌起的灶。
灶眉 [ zào méi ]
灶旁;灶边。
迎灶 [ yíng zào ]
腊月廿三夜送灶神后,俗于正月初一迎祭灶神谓“迎灶”,或曰接灶。
迎竈 [ yíng zào ]
腊月廿三夜送灶神后,俗于正月初一迎祭灶神谓“迎灶”,或曰接灶。《清嘉录·接灶》引 明 冯应京 《月令广义》:“ 燕 …
接灶 [ jiē zào ]
迎接灶神。我国民间旧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送灶神归天庭禀事,谓祭灶或祀灶;于除夕或新春元日将灶神接回,谓接…
炉灶 [ lú zào ]
炉子和灶的统称:修理炉灶。另起炉灶。
竈额 [ zào é ]
即灶突。唐 姚合《酬任畴协律夏中苦雨见寄》诗:“溼烟凝灶额,荒草覆墙头。”清 方以智《通雅·宫室》:“灶额,灶突也。…
竈马 [ zào mǎ ]
(一)、木刻印刷在纸上的灶神像。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
祠灶 [ cí zào ]
祀灶。《史记·孝武本纪》:“是时 李少君 亦以祠灶、穀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司马贞 索隐:“如淳 曰:‘祠灶可以…
祠竈 [ cí zào ]
祀灶。《史记·孝武本纪》:“是时 李少君 亦以祠灶、穀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司马贞 索隐:“如淳 曰:‘祠灶可以…
灶马 [ zào mǎ ]
(一)、木刻印刷在纸上的灶神像。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
接竈 [ jiē zào ]
迎接灶神。我国民间旧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送灶神归天庭禀事,谓祭灶或祀灶;于除夕或新春元日将灶神接回,谓接…
避灶 [ bì zào ]
亦作“避灶”。避人而不当灶。
求灶头不如告灶尾 [ qiú zào tou bù rú gào zào wěi ]
见“求灶头不如求灶尾”。
求竈头不如告竈尾 [ qiú zào tóu bù rú gào zào wěi ]
见“ 求灶头不如求灶尾 ”。
送竈 [ sòng zào ]
旧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夜祭送灶神上天,谓“送灶”。 明 沉榜 《宛署杂记·民风一》:“坊民刻马形印之为灶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