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七 [ zhāi qī ]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日延僧做佛事,至七七止。斋七的次数依死者的身分及年龄做七次、五次、三次不等。《释氏要览·杂纪》:“人…
二七斋 [ èr qī zhāi ]
旧时,人死后第十四日请僧道念经打醮,谓“二七斋”。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壬·吴蔡棺异》:“及建二七斋,一婢报棺热如火…
垒七追斋 [ lěi qī zhuī zhāi ]
见“垒七修斋”。
垒七修斋 [ lěi qī xiū zhāi ]
亦作“垒七追斋”。指旧时人死后逢七做佛事。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教我战篤速忙把孩儿拜,我与你收拾垒七修斋。”元…
三七斋 [ sān qī zhāi ]
旧俗指人死后第二十一日为之举办的佛事。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赵齐嵩》:“月餘日达舍,家内始作三七斋,僧徒大集。”
累七 [ lèi qī ]
佛教语。人死后每七日斋祭一次,至七七日止。也称斋七。
道德腊 [ dào dé là ]
道教五斋祭日之一。指农历七月七日。《云笈七籤》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五腊日…
二商 [ èr shāng ]
《聊斋志异》第七卷篇目。
散齐 [ sàn qí ]
(一)、亦作“散斋”。古礼于祭祀父母前七日不御不乐不吊,谓之“散斋”。齐,后多作“斋”。(二)、谓斋戒期满。
理七 [ lǐ qī ]
一种斋祭亡魂的迷信仪式。旧俗人死后,生者每七天为之斋供一次,并请和尚诵经,四十九天中共行七次,称为理七。最后一次叫“…
僧斋 [ sēng zhāi ]
请僧而供养斋食,兼有诵经略仪,谓之“僧斋”。《魏书·释老志》:“﹝沙门 道登 ﹞二十年卒,高祖 甚悼惜之,詔施帛一千…
北斗真君 [ běi dǒu zhēn jūn ]
北斗真君又称斗斋星神,北斗星君,北斗七元星君。
斋沐 [ zhāi mù ]
斋戒沐浴。 唐 卢纶 《酬李端公野寺病居见寄》诗:“斋沐暂思同静室,清羸已觉助禪心。”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
七宝羹 [ qī bǎo gēng ]
旧俗,农历正月初七日采七种菜蔬拌和米粉作羹,称“七宝羹”。 清 黄景仁 《人日集翁学士覃溪诗境斋》诗:“艳以三阳节,…
晤敍 [ wù xù ]
见面叙谈。《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五月朔日》:“ 丁兴斋 来此晤敍。”
晤叙 [ wù xù ]
见面叙谈。《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五月朔日》:“丁兴斋 来此晤敍。”
疚疾 [ jiù jí ]
疾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沐浴》:“岁暮斋沐,多於廿七八日。谚云:‘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侯克中 [ hóu kè zhōng ]
元、真定人,字正卿,号艮斋。幼而失明,聆羣儿诵书,悉能记忆,遂精通《易》。着有《大易通义》、《艮斋诗集》。见《四库提…
雀喜 [ què xǐ ]
旧谓晨起闻雀噪是喜庆之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萧七》:“犹冀七姊復至,晨占雀喜,夕卜灯花,而竟无消息矣。”
慧雅 [ huì yǎ ]
聪明雅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薛慰娘》:“室内一女子,年十六七,仪容慧雅。”
黄罗 [ huáng luó ]
黄色罗纱。《隋书·礼仪志七》:“鞠衣,黄罗为之。”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车驾幸学》:“次日,诸斋生员,尽行搬出学外…
斋宿 [ zhāi sù ]
在祭祀或典礼前,先一日斋戒独宿,表示虔诚。 汉 贾谊 《新书·春秋》:“斋宿而请於庙曰:‘孤实不佞,不能尊道,吾罪一…
展笑 [ zhǎn xiào ]
谓开颜欢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联》:“有二美人来,颜色双絶。一可十七八,一约十四五,抚几展笑。” 清 蒲松…
仙域 [ xiān yù ]
仙界。《云笈七籤》卷六:“修道之人,初登仙域,智用通泰,渐昇上境,终契真淳。” 马学良 《倮文作斋经译注·作斋礼俗述…
曝书 [ pù shū ]
晒书。旧时有七夕晒书之俗。《太平御览》卷三一引 晋 王隐 《晋书》:“时七月七日, 高祖 方曝书。” 宋 曾季貍 《…
【词语拼音】zhāi qī
【词语解释】旧时人死后每隔七日延僧做佛事,至七七止。斋七的次数依死者的身分及年龄做七次、五次、三次不等。《释氏要览·杂纪》:“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