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书 [ kè shū ]
刻版印书。清 赵翼《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隋 开皇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王…
刻符书 [ kè fú shū ]
刻于符上之字体也。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李斯作小篆刻符书。」
汇刻书目 [ huì kè shū mù ]
苏州刻书 [ sū zhōu kè shū ]
书院本 [ shū yuàn běn ]
书院刻印的书。如 宋 代象山书院所刻 袁燮《絜斋家塾书钞》、清 代南菁书院所刻《皇清经解续编》等。
丛刻 [ cóng kè ]
刻板印刷的丛书(多用于丛书名称):《励耘书屋丛刻》。
宋本 [ sòng běn ]
宋 代刻印的书本。雕板印书约始于 唐 代,至 宋 大盛。当时的 浙江 杭州 、 福建 建阳 、 四川 眉山 等地都是…
入梓 [ rù zǐ ]
谓刻印书籍。梓,刻板。
陷刻 [ xiàn kè ]
阴险刻薄。《新唐书·酷吏传·崔器》:“ 器 有吏干,然性陷刻乐祸。”《旧唐书》作“阴刻”。
复刻 [ fù kè ]
指木刻书籍的重行刻印。
付之梨枣 [ fù zhī lí zǎo ]
指刻版刊印书籍。梨枣: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枣木,古代称书版。
雕本 [ diāo běn ]
(一)、刻本,雕板所印的书。(二)、彫本:刻板印刷的书籍。
口题 [ kǒu tí ]
指木版书在版口中刻的书名、卷次、页数或刻工姓名等。
公使库本 [ gōng shǐ kù běn ]
官刻本。叶德辉《书林清话·宋司库州军郡县书院刻书》:“以上各本,皆可称为公使库本……凡此皆支领库钱所刻也。”
锓板 [ qǐn bǎn ]
刻书。
灾梨祸枣 [ zāi lí huò zǎo ]
从前印书用梨木或枣木刻板。形容滥刻无用不好的书。
剞劂 [ jī jué ]
(一)、雕刻用的曲刀。(二)、雕版;刻书。劂(jué)。
刊书 [ kān shū ]
刻印书籍。
摹刻 [ mó kè ]
(一)、摹写书画等并雕刻。(二)、摹刻的成品。
澄清堂帖 [ chéng qīng táng tiè ]
汇刻丛帖。卷数不明。仅传宋拓残本及明翻刻宋残本卷一、卷四、卷十一(宋刻)及卷二、卷五(明刻)。今人考定为南宋嘉定年间…
刻璧 [ kè bì ]
雕刻之玉。《陈书·高祖纪上》:「南观河渚,东沈刻璧。」
明刊 [ míng kān ]
明 代刊刻的书。
坊本 [ fāng běn ]
旧时书坊刻印的书籍的版本。
私刻 [ sī kè ]
(一)、私人刻印。叶德辉《书林清话·明人私刻坊刻书》:“明 刻精本已具於前,其他私刻坊刻之书,以年代相近,存於今者,…
凿壁悬梁 [ záo bì xuán liáng ]
形容刻苦读书。
【词语拼音】kè shū
【词语解释】刻版印书。清 赵翼《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隋 开皇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王阮亭 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 隋 已有雕刻,何以 唐 时尚未盛行,直至 五代 时始有之?当是 隋 唐 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清 王筠《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周祖谟《<鉅宋广韵>前言》:“南宋 闽 中刻书事业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