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派 [ qiāng pài ]
犹言腔调气派。
京腔 [ jīng qiāng ]
(一)、戏曲剧种。弋阳腔的一个支派高腔,明末清初传入北京后称京腔。(二)、指北京语音:撇京腔。
乐平腔 [ lè píng qiāng ]
戏曲剧种。弋阳腔的一个支派,明 末同青阳腔齐名。流行于 江西 东北部。
汉调二黄 [ hàn diào èr huáng ]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 陕 南和 陇 东。是二黄腔调从 湖北 沿 汉水 进入 陕西 而形成的。清 道光…
科套 [ kē tào ]
指戏曲演员的唱腔做派。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朱楚生女戏》:“ 朱楚生 ,女戏耳,其科套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十分之一…
童芷苓 [ tóng zhǐ líng ]
京剧演员。江西南昌人。女。十二岁学艺,演旦脚。后拜荀慧生为师,又从梅兰芳和程砚秋学“梅派”、“程派”艺术。唱腔糅合三…
垛板 [ duǒ bǎn ]
一种京剧唱腔,由流水紧缩派生而来,在唱词结构上运用垛句、垛字,常为三、四字不等,擅于加强气氛,表现激愤等情绪。
湘剧 [ xiāng jù ]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由流入湖南的弋阳腔、昆腔、皮黄腔等演变发展而成。包括高腔、弹腔(皮黄腔)、昆腔三种主要腔调。
梅派 [ méi pài ]
京剧流派之一。京剧著名演员 梅兰芳 演青衣,兼演刀马旦。他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对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各方…
体腔 [ tǐ qiāng ]
动物体内脏器官周围的腔隙。低等脊椎动物仅有一个体腔;高等脊椎动物的体腔则分隔为胸腔、腹腔与围心腔。
拿腔做样 [ ná qiāng zuò yàng ]
腔:说话的腔调。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声腔 [ shēng qiāng ]
许多剧种所共有的成系统的腔调,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
油脂仔 [ yóu zhī zǎi ]
方言。指油腔滑调的男孩子。《羊城晚报》198(二)、(五)、25:“香港 孩子的语汇,又是早熟的一个标志。许多孩子的…
腔肠 [ qiāng cháng ]
腔肠动物的内腔。
叶盛兰 [ yè shèng lán ]
人名。(公元1914~1978)字艺如,原籍安徽,平剧演员。初学武旦,后改小生,唱腔圆熟,动作矫健,自成一派。对平剧…
青阳腔 [ qīng yáng qiāng ]
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浙江 的余姚腔和 江西 的弋阳腔于 明 嘉靖 年间相继传入 青阳 后,同当地的民间曲调汇合形…
筛骨 [ shāi gǔ ]
头骨之一。在颅腔底的前部,两个眼眶之间,鼻腔的顶部,是颅腔和鼻腔之间的分界骨。
高腔 [ gāo qiāng ]
戏曲声腔之一,由弋阳腔与各地民间曲调结合而成,音调高亢,唱法、伴奏乐器和弋阳腔相同,有湘剧高腔、川剧高腔等。
消化腔 [ xiāo huà qiāng ]
“消化循环腔”的简称。腔肠动物体壁构成的空腔。
膈疝 [ gé shàn ]
腹腔器官经横膈突入胸腔。
花部 [ huā bù ]
指 清 乾隆 年间流行的除昆曲以外的地方戏曲剧种。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北新城录下》:“雅部即崑山腔。花部为京腔、秦…
北调南腔 [ běi diào nán qiāng ]
释义 义参「南腔北调」。见「南腔北调」条。
曼绰 [ màn chuò ]
古代戏曲声腔之一。俗称高腔。
满腔 [ mǎn qiāng ]
心中充满满腔热忱满腔仇恨
装腔做势 [ 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
腔:腔调;势:姿态。装出一种腔调,摆出一种姿态,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