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律 [ lǚ lǜ ]
我国古代乐律有阳律、阴律各六,合为十二律。阳六曰律,阴六曰吕;合称律吕或吕律。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声调从吕…
合体字 [ hé tǐ zì ]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组合成的汉字称为合体字。如“解”由“刀、牛、角”合成,“秧”由形符“禾”和声符“央”合成。
同声同气 [ tóng shēng tóng qì ]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同“同声共气”。
比音 [ bǐ yīn ]
(一)、配合各种声音,使其谐和。(二)、同音。
跑调 [ pǎo diào ]
(一)、走调。指唱戏、唱歌、演奏乐器不合调子。(二)、指语音不合声调标准。
总谱 [ zǒng pǔ ]
用于乐器合奏或人声合唱的乐谱。由若干乐器或声部的谱表组成。这些乐器和声部均有固定的位置与排列顺序。供指挥或作曲家、研…
嘘 [ xū ]
1.劳动时众人配合用力而发出的呼声。
行声字 [ xíng shēng zì ]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
皮黄 [ pí huáng ]
戏曲声腔,西皮和二黄的合称。也作皮簧。
嘤鸣求友声 [ yīng míng qiú yǒu shēng ]
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中雅 [ zhōng yǎ ]
(一)、酒器名。(二)、谓合乎《大雅》《小雅》的声律。
群曲 [ qún qǔ ]
合唱的曲子。大多为一人引端,众人和声。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yīng qí míng yǐ,qiú qí yǒu shēng ]
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响合 [ xiǎng hé ]
(一)、乐声谐和。比喻相处和睦。(二)、响应聚合。
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 zhōng pú guān yú ào mén wèn tí de lián hé shēng míng ]
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13日在北京签订。内容为:中国政府…
捧哏 [ pěng gén ]
(一)、相声的配角用话或表情来配合主角逗人发笑。(二)、指相声表演中的配角。
喜声 [ xǐ shēng ]
(1).报喜声。 唐 姚合 《游春》诗之二:“好箇林间鹊,今朝足喜声。”(2).欢呼之声。 宋 杨万里 《过吕城闸》…
九声 [ jiǔ shēng ]
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四清(宫清、商清、角清、徵清)的合称。 清 蔡桢 《词源疏证·古今谱字》:“九声者,五、…
立体声 [ lì tǐ shēng ]
使人感到声源分布在空间的声音。适当组合和安排传声器、放大系统和扬声器,能产生立体声效果。宽银幕电影、环幕电影或某些电…
云集景从 [ yún jí jǐng cóng ]
如云聚合,如影随形。比喻声势浩大,响应迅速。
声气相求 [ shēng qì xiāng qiú ]
shēng qì xiāng qiú 声气相求(聲氣相求) ◎ 声气相求 shēngqì-xiāngq…
声乐 [ shēng yuè ]
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如独唱、重唱、合唱、表演唱等。
拼音音节 [ pīn yīn yīn jié ]
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转絃 [ zhuǎn xián ]
转动弦轴。《宋史·乐志七》:“三準各具十二律声,按絃附木而取。然须转絃合律所用之字,若不转絃,则误触散声,落别律矣。…
亦声 [ yì shēng ]
指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如《说文·土部》:“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平既是“坪”的意符,又是“坪…
【词语拼音】hé shēng
【词语解释】(一)、谓声音符合节奏。《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秋颁学合声。”郑玄 注:“合声,亦等其曲折,使应节奏。”孙诒让 正义:“合声,即合乐之声音也。”北周 庾信《灯赋》:“《楚妃》留客,韩娥 合声。”
(二)、和声;和鸣。唐太宗《月晦》诗:“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
(三)、犹齐声。唐 孙頠《幻异志·双圣灯》:“大歷 十四年四月八日夜,大众合声礼念,西南近臺见双圣灯。”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歌阕,合声赓赞,叫声振席,欢感闾里。”
(四)、谓合二字成一字之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音韵阐微》:“国书十二字头用合声相切,缓读则为二字,急读则为一音,悉本乎人声之自然。证以《左传》之丁寧为鉦,句瀆为穀;《战国策》之勃苏为胥。於 三代 古法亦復相协。”黄侃《声韵略说》:“合声即反语,谓合二字急疾呼之以成声。”参见“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