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痹 [ wǔ bì ]
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
响骨膏 [ xiǎng gǔ gāo ]
是一种药物,主治风寒湿痹,筋骨肿胀,走注疼痛。
行痹 [ xíng bì ]
病名。中医指痠痛游走而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素问·痹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
风寒湿痹 [ fēng hán shī bì ]
湿痹 [ shī bì ]
(一)、同“湿痺”。亦作“溼痹”。晋葛洪《抱朴子·喻蔽》:“若以所言不纯,而弃其文,是治珠翳而剜眼,疗溼痹而刖足。”…
筋挛 [ jīn luán ]
症名,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多因外感寒湿,或血少津亏,经脉失于营养所致。本症可见于中风、痹、麻风、破伤风…
出山虎 [ chū shān hǔ ]
又名入地金牛,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根或枝叶,祛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骨折,疝痛,咽喉肿…
狸骨 [ lí gǔ ]
为猫科动物豹猫的骨骼,主风湿痹痛;心腹刺痛等。
寒湿 [ hán shī ]
寒冷空气和潮湿穿衣以御寒湿病邪。致病则阻滞阳气的运行,血流不畅,发生肌肤疼痛、关节挛痹等症病证,由于湿困脾胃,损伤脾…
风寒湿邪 [ fēng hán shī xié ]
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症,称为风寒湿邪。
白鲜 [ bái xiān ]
多年生草本。有浓烈香气。根肉质,淡黄白色,羽状复叶,总状花序顶生,花大,白色或淡紫色。根皮入药,称白鲜皮。性寒、味苦…
干姜 [ gān jiāng ]
中药名。别名白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要产于四川、贵州等地。辛,热。入心、肺、脾、胃、肾经…
风寒暑湿 [ fēng hán shǔ shī ]
冷风、寒气、中暑、潮湿。指致病的四种原因。
筋急 [ jīn jí ]
中医学病证名。表现为筋脉紧急不柔,屈伸不利。多因体虚受风寒及血虚津耗,筋脉失养所致。见于破伤风、痉病、痹、惊风等症。
痹症 [ bì zhèng ]
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五秘 [ wǔ mì ]
物种便秘的总称,常见病因是肠胃虚弱,风寒湿热乘之。
风痹 [ fēng bì ]
亦作“风痺”。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
外感内滞 [ wài gǎn nèi zhì ]
因风寒暑热而得病叫外感,湿热内伏称内滞。比喻内外交攻。
外感 [ wài gǎn ]
中医病证名。因风、寒、暑、湿、燥、火等因素使人体感受疾病的统称。
阴病治阳 [ yīn bìng zhì yáng ]
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络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
風濕 [ fēng shī ]
中医病名。属痺症一类,指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症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节痠痛、不能屈伸…
炮甲 [ pào jiǎ ]
拼音:pào jiǎ 解释:炮甲,多义词。清代火器营中操练使用子母炮之兵士称炮甲。满洲、蒙古每佐领下编…
姜黄 [ jiāng huáng ]
中药名。别名黄姜。为姜科植物姜黄 (Curcuma longa L. )的根茎。产四川、福建。辛、苦,温。入心、肝经…
邪淫 [ xié yín ]
(一)、亦作“邪婬”。邪恶纵逸。(二)、奸淫;下流的行为。(三)、中医指致病的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
外邪 [ wài xié ]
(一)、谓可以伤害人身心的外界事物。(二)、中医特指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等从外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