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 [ zhōng guó zhuàn kè ]
篆刻 [ zhuàn kè ]
中国传统刻制印章的艺术。因多用各种篆书字体刻制,故名。
邓散木 [ dèng sàn mù ]
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铁,字钝铁,号粪翁、无外居士、郁青道人等,上海人。曾创办南离公学。1955年应邀至北京书写字帖。…
感篆五中 [ gǎn zhuàn wǔ zhōng ]
篆:铭刻;五中:内心。形容使人内心深受感动。
石鼓文 [ shí gǔ wén ]
春秋战国间秦国在十个鼓形石上的刻文。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石鼓上用籀(zhòu)文(即大篆)分刻十首四言诗,记述秦国君…
西泠印社 [ xī líng yìn shè ]
中国研究篆刻的学术团体。在杭州孤山,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吴昌硕是该社第一任社长。
署篆 [ shǔ zhuàn ]
署印。因官印皆刻篆文,故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外国·册封琉球》:“在 闽 时,适 福州 缺守, 阮坚之 以司理…
文彭 [ wén péng ]
明代篆刻家、书画家。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文徵明子。官国子监博士。工书法绘画,尤精篆刻,风格工稳,与…
繆篆 [ miù zhuàn ]
摹刻印章用的篆书。因笔画屈曲缠绕,故称为「缪篆」。王莽时官定为六书之一,相当于秦八体书中的摹印。
齐白石 [ qí bái shí ]
画家,篆刻家。初名纯芝,字渭清,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又号寄萍老人等,湘潭(今属湖南)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
西泠八家 [ xī líng bā jiā ]
清 杭州 篆刻家 丁敬 、 蒋仁 、 黄易 、 奚冈 、 陈豫锺 、 陈鸿寿 、 赵之琛 、 钱松 等八人的合称。他…
书法四体 [ shū fǎ sì tǐ ]
中国书法习惯上分为“正”“草”“隶”“篆”四体。
小篆 [ xiǎo zhuàn ]
也叫秦篆。汉字字体之一。是在大篆(即籀文)基础上发展形成,较大篆简化。结构整齐,字体略长,笔画圆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徽派篆刻 [ huī pài zhuàn kè ]
徽派篆刻huī pài zhuàn kè 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以休宁何震等篆刻名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徽州…
玺文 [ xǐ wén ]
玺文古玺文与六国古文十分相近,是古文的一种。古玺文字形体富于变化,有些字颇难辨识。《古玺文编》专门收录这种文字。小篆…
泰山石刻 [ tài shān shí kè ]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山,丞相李斯等为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而刻的石碑。后二世于元年(公元前209年…
陈衡恪 [ chén héng kè ]
(1876-1923)画家。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与研究。其花…
孔子庙堂碑 [ kǒng zǐ miào táng bēi ]
唐代碑刻。正书。虞世南书。公元626年镌立。贞观中毁于火,703年重刻,并加篆书碑额。书法圆润朗秀,外刚内柔,得智永…
坛山刻石 [ tán shān kè shí ]
坛山在河北省赞皇县,山壁刻有“吉日癸巳”四个篆字,相传为周穆王书。原刻石在宋皇祐年间被州将刘庄凿取带走,久佚。宋皇祐…
三体石经 [ sān tǐ shí jīng ]
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帝诏令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用古文、篆、隶三种字体参校,称为「三体石经」。三国魏废帝正始二年(公…
魏石经 [ wèi shí jīng ]
三国 魏 齐王 正始 年间石刻的儒家经典。字为古文、篆、隶三体,又称“三体石经”。参阅 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经说》…
嘉定派 [ jiā dìng pài ]
嘉定竹刻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
中山文艺奖 [ zhōng shān wén yì jiǎng ]
民间为配合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所举行的奖项。奖助的文艺创作种类包括固有文化的文艺创作,如诗、词、歌曲、骈文、国剧剧本、国…
天发神谶碑 [ tiān fā shén chèn bēi ]
一名《天玺纪功碑》。三国吴碑刻。公元276年镌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因断为三截,俗称“三段碑”。相传为皇象所书。笔…
汉甘露鼎 [ hàn gān lù dǐng ]
汉宣帝所铸之鼎。宋高似孙《纬略·汉甘露鼎》:“宣帝甘露元年,於华山仙掌铸一鼎,高三尺,受四斗,拟承甘露。其文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