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晦 [ zì huì ]
自隐才能,不使声名彰著。《旧唐书·韩滉传》:“﹝ 滉 ﹞尤工书,兼善丹青,以绘事非急务,自晦其能,未尝传之。”《新唐…
独沉 [ dú chén ]
谓独自韬晦。
晦晦 [ huì huì ]
懵懂;昏暗。《庄子·知北游》:“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清 龚自珍 《燕昭王求仙台赋》:“燥风枯人,…
繁晦 [ fán huì ]
繁杂而隐晦。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史姓韵编>序》:“夫史之大忌,文繁事晦;史家列传,自 唐 宋 诸史,繁晦至於…
静晦 [ jìng huì ]
静处韬晦。指隐退不仕。 宋 曾巩 《明州谢到任表》:“故虽抱于愚忠,每自安于静晦。”
晦韬 [ huì tāo ]
韬晦。隐匿形迹,不自炫露。 清 汪懋麟 《送树百给事使闽》诗:“感君苦相勉,藏器聊晦韜。”
养晦 [ yǎng huì ]
谓隐居匿迹。语本《诗·周颂·酌》:“於鑠王师,遵养时晦。”朱熹 集传:“言其初有於鑠之师而不用,退自循养,与时俱晦。…
杜门晦迹 [ dù mén huì jì ]
杜门晦迹(杜門晦迹) 关闭大门,隐匿自己的踪迹。《周书·宇文神举传》:“ 显和 具陈宜杜门晦迹,相时而动。”亦作“ …
遵养时晦 [ zūn yǎng shí huì ]
遵养时晦(遵養時晦) 谓顺应时势积蓄力量以待时机。《诗·周颂·酌》:“於鑠王师,遵养时晦。” 朱熹 集传:“此亦颂 …
晦伏 [ huì fú ]
隐晦不显。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自序》:“《繁露》以下,既杂载后世之制,则其书往往晦伏不扬,此贵耳贱目之失也。”
风雨晦冥 [ fēng yǔ huì míng ]
风雨晦冥(風雨晦冥) 见“ 风雨晦暝 ”。
遵养晦时 [ zūn yǎng huì shí ]
遵养晦时(遵養晦時) 同“ 遵养时晦 ”。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一:“浮云不足贵,遵养晦时文。”
韬晦 [ tāo huì ]
韬,韬光;晦,晦迹。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藏不露 愈事韬晦,群居游处,赤尝有言。——《唐书&m…
晦藏 [ huì cáng ]
隐藏;隐秘。 宋 欧阳修 《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序》:“ 子渐 为人刚简,不矜饰,能自晦藏,与人居,久而莫知。”《天雨…
陰霾 [ yīn mái ]
形容天气阴沉、晦暗。唐.卢照邻〈秋霖赋〉:「野阴霾而自晦,山幽暧而不明。」比喻阴郁不快的神色。如:「他接获捷报,顿扫…
晦暝 [ huì míng ]
昏暗:风雨晦暝。也作晦冥。
晦景 [ huì jǐng ]
(一)、使日色昏暗。(二)、指晦日,晦节。
阴晦 [ yīn huì ]
阴沉;昏暗:天色阴晦。阴晦的脸色。
晦魄 [ huì pò ]
(一)、夜月。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旋璣迁斡,晦魄环照。”(二)、晦节之月。唐太宗《月晦》诗:“晦魄移中律,…
韬晦之计 [ tāo huì zhī jì ]
韬:把才华隐藏起来;晦: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傍气 [ bàng qì ]
傍依其气也。晋、王嘉《拾遗记·周穆王》:「傍气乘风,起朝阳之岳,自明及晦。」
闇晦 [ ān huì ]
隐晦;不明白。《淮南子·说林训》:“见之明白,处之如玉石;见之闇晦,必留其谋。” 高诱 注:“闇晦,不明。”
室属 [ shì shǔ ]
家属。《宋书·谢晦传》:“ 晦 之室属,縲仆狱户。”
蹈青 [ dǎo qīng ]
犹踏青。 宋 杨万里 《三月晦日游越王台》诗:“随分杯盘随处醉,自怜不及蹈青人。”
晦迹 [ huì jì ]
(一)、见“晦迹”。(二)、亦作“晦跡”。谓隐居匿迹。
【词语拼音】zì huì
【词语解释】自隐才能,不使声名彰著。《旧唐书·韩滉传》:“﹝ 滉 ﹞尤工书,兼善丹青,以绘事非急务,自晦其能,未尝传之。”《新唐书·辅公祏传》:“公祏 内怏怏不平,乃与故人 左游仙 伪学辟穀以自晦。”清 昭槤《啸亭续录·稗事数则》:“张文和 公晚年,颇以谦抑自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