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岁 [ fǎ suì ]
佛教语。出家受戒后的僧人,每年夏天安居三月。安居毕,即增加一年的“法岁”。因以“法岁”称僧人出家的年资。明 田汝成《…
太岁纪年法 [ tài suì jì nián fǎ ]
一种古代以太岁的运行来做为纪年的方法。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即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
犯太岁 [ fàn tài suì ]
犯太岁(太岁爷头上动土),是普通老百姓的通俗叫法。在命学中,专业的叫法是冲克岁君,就是指本命八字中有与岁君流年天干相…
虚岁 [ xū suì ]
一种计算年龄的方法,小孩刚生下来算一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加一岁,一般比实岁多一至两岁
首宪 [ shǒu xiàn ]
古代国君于岁首颁布的法令。
长术 [ cháng shù ]
(一)、长远的办法。(二)、大路。(三)、推算岁时月日的方法。
虚龄 [ xū líng ]
又叫虚岁,中国民间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人一生下来就算一岁,以后每逢新年就增加一岁。
少年犯 [ shào nián fàn ]
在我国指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因犯罪而被依法判处徒刑的人。
阳九之阸 [ yáng jiǔ zhī è ]
阳九:古代术数家的说法,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外有灾岁九,称为“阳九”。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阳九之会 [ yáng jiǔ zhī huì ]
阳九:古代术数家的说法,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外有灾岁九,称为“阳九”。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蔀法 [ bù fǎ ]
古代历法中,以十九岁为一章,章有七闰,四章为一蔀,二十蔀为一纪,三纪为元。蔀法为七十六岁,九百四十月,二万七千七百五…
建丑 [ jiàn chǒu ]
指以夏历十二月(丑月)为岁首的历法。属 殷 正。
柔兆 [ róu zhào ]
岁阳名之一,指太岁在“丙”。古代岁星纪年法用岁阳和岁阴相配合以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丙曰柔兆。”《淮南子…
横艾 [ héng ài ]
岁星纪年法中的岁阳名。指太岁在壬之年。《史记·历书》:“横艾淹茂, 太始 元年。” 司马贞 索隐:“横艾,壬也。《尔…
建子 [ jiàn zǐ ]
指以夏历十一月(子月)为岁首的历法。属 周 正。
蔀首 [ bù shǒu ]
古历法蔀法的起算点。《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周道既衰,幽王既丧,天子不能班朔,鲁历不正,以闰余一之岁为蔀首。」…
必剩客 [ bì shèng kè ]
所谓剩客,就是超过国家婚姻法规定的晚婚年龄,仍然保持单身未婚的男女人士,按年必剩客龄来划分剩客的等级:25--27岁…
虞犯少年 [ yú fàn shào nián ]
十二岁以上、未满十八岁,依少年事件处理法第三条第二项内容而有触犯刑罚令之虞犯少年而言。
王岁 [ wáng suì ]
钦定历法的年岁。 宋 胡宿 《贺留守相公》:“天元復始,王岁开端。” 宋 强至 《代留守侍中契丹贺正旦人使三幅书·右…
纲银法 [ gāng yín fǎ ]
明 代中叶在南方所施行的代役岁费征收办法。始于 正德 十五年(公元1520年),行于 福建。其法为将全县代役岁费,分…
赤奋若 [ chì fèn ruò ]
(一)、古代星(岁星)岁(太岁,亦称岁阴、太阴)纪年法所用名称。谓太岁在丑、岁星在寅的年份为“赤奋若”。《史记·天官…
残岁 [ cán suì ]
(一)、馀年。唐 方干《送饶州王司法之任兼寄朱处士》诗:“留醉悲残岁,含情寄远书。共看衰老近,转觉宦名虚。”唐 唐彦…
未成年人 [ wèi chéng nián rén ]
法律上指未达到成年年龄的人。在我国指18周岁以下的人。
通纽 [ tōng niǔ ]
总合,合在一起。《宋史·食货志下一》:“十六年,以诸路岁取经总制钱,本路提刑并检法干办官拘催,岁终通纽以课殿最。”
筹攒 [ chóu zǎn ]
犹筹集。设法聚集。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八:“一岁 晋 邸岁终筹攒年费,何啻数百万,计惟失五百金,屡筹不出,一苍头偶…
【词语拼音】fǎ suì
【词语解释】佛教语。出家受戒后的僧人,每年夏天安居三月。安居毕,即增加一年的“法岁”。因以“法岁”称僧人出家的年资。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宋 时僧家以四月十五日结制,安居刹院,不敢起单云游。建楞严会,每日诵经脩懺。朝廷降赐金帛,檀信随喜,施助无虚日。至七月十五日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