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经度僧 [ shì jīng dù sēng ]
填帖 [ tián tiē ]
唐 代科举制度中的明经科以“帖经”试士,应试者须填写被帖去的经文,故称填帖。
忏七 [ chàn qī ]
旧俗人死七日,延僧尼为之诵经忏度,谓之“懺七”。
做斋 [ zuò zhāi ]
办丧事中雇请僧道念经诵咒以超度亡灵的迷信活动。
做功德 [ zuò gōng dé ]
(一)、指请僧众诵经念佛以超度亡灵。(二)、引申指说好话捧场。
律义 [ lǜ yì ]
疏解律令的意义。宋 时一度为考试科目之一。《宋史·选举志一》:“﹝ 太平兴国 ﹞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
西天取经 [ xī tiān qǔ jīng ]
中国高僧到印度求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
引保 [ yǐn bǎo ]
宋 时选举制度的一种规定。凡士子应举,须什伍相保,不许有大逆的亲属及诸不孝、不悌与僧道归俗等事。将临试期,知举官先引…
考差 [ kǎo chāi ]
清代时经考试而分派至各省担任学政或主考官的制度。
録遗 [ lù yí ]
清 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生员参加科举、录科未取,或未参加科试、录科者,在乡试前再行补考一次,名为“録遗”。经过录遗即可…
白蜡明经 [ bái là míng jīng ]
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
讹号 [ é hào ]
误称。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玄奘》:“言 印度 者,即 天竺 之正名,犹 身毒 、 贤豆 之讹号耳。”
唐僧取经 [ táng sēng qǔ jīng ]
唐代高僧玄奘赴天竺(印度)求经,历时十七年,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宋元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
起斋 [ qǐ zhāi ]
(一)、旧时为超度亡魂或祈福禳灾,请僧众诵经拜忏,斋戒祷祀。(二)、建造书房、学舍。
取经 [ qǔ jīng ]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些僧人曾到印度了解佛经的原义,求取佛经原本,故名。今引申为向先进人物、单位或地区吸取经验。
佛陀波利 [ fó tuó bō lì ]
Buddhaplita之音译,北印度罽宾国人。仪凤初,访道至五台山,后返国,取经至,译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不知…
学究 [ xué jiū ]
唐代科举制度有“学究一经”科(专门研究一种经书),应这一科考试的称为学究。后世指读书人,多指迂腐的读书人:老学究。
讲事 [ jiǎng shì ]
(一)、谋议军政大事。《左传·隐公五年》:“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孔颖达 疏:“故讲习大事以準度轨法。”汉 袁康…
私度 [ sī dù ]
自己揣测;私自估计。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孝感之战》:“ 永 为 松尚书 筠 所劾,其私度为余漏言,乃密疏劾余。”…
试香 [ shì xiāng ]
谓添香,焚香。 五代 和凝 《山花子》词之二:“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絳唇光。” 明 陶宗仪 《乐静草堂为卫叔静赋…
倒頭經 [ dǎo tóu jīng ]
人初死时请道士或僧人来念的经文。《醒世姻缘传.第七四回》:「我叫十二个和尚,十二个道士,对着替你和小春子、小冬子念倒…
催趣 [ cuī qù ]
催促。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监司》:“提刑司则以催趣经总制钱、印给僧道免丁由子为职,而刑狱冤滥,词诉繁滞,则或莫…
倒头经 [ dǎo tóu jīng ]
旧俗人初死时,家人请僧道祷诵的经、咒。《醒世姻缘传》第七四回:“我叫十二个和尚、十二个道士,对着替你合 小春子 小冬…
穿荆度棘 [ chuān jīng dù jí ]
穿越荆棘丛生处。喻多经艰难路途。《西游记》第六四回:“原來那 孫大聖 與 八戒、沙僧,牽着馬,挑着擔,一夜不曾住脚,…
佛教传入中国 [ fó jiāo chuán rù zhōng guó ]
佛教传入中国有数说。一、秦始皇帝时,佛僧东来说。《汉书·五行志》;隋、费长房《三宝记》。二、汉武帝时,佛像获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