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舞 [ dà qiān xǐ wǔ ]
“寻找居住的地方”,为贵州赫章苗族记载苗族大迁徙历史过程的民间舞蹈。
苗族舞蹈 [ miáo zú wǔ dǎo ]
葫芦笙 [ hú lu shēng ]
簧振气鸣乐器。彝、苗、佤、纳西、黎、拉祜、普米等民族的乐器。由笙苗和笙斗组成,笙斗用葫芦制作,笙苗是细竹管。5—8根…
贾作光 [ jiǎ zuò guāng ]
中国舞蹈家、编导。辽宁沈阳人。满族。1947年入内蒙古文工团,从事舞蹈创作和表演。建国后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副团长、内…
锅庄 [ guō zhuāng ]
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有些彝族地区也流行这种舞蹈。
草裙舞 [ cǎo qún wǔ ]
一种舞蹈。为夏威夷的民族舞。参见「呼拉舞」条。
安召 [ ān zhào ]
安召舞是土族地区广泛流传的舞蹈。
吴晓邦 [ wú xiǎo bāng ]
舞蹈艺术家,教育家。江苏太仓人。早年在日本研究舞蹈。30年代在上海创办舞蹈学校和舞蹈研究所,同时从事舞蹈创作。194…
苗剧 [ miáo jù ]
苗族戏曲剧种,源于民间歌舞,流行于湘西苗族聚居的地区。
度戒舞 [ dù jiè wǔ ]
“度戒舞”是瑶族“度戒”仪式中系列舞蹈的总称。
足蹈手舞 [ zú dǎo shǒu wǔ ]
足蹈手舞 犹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悦到极点时的样子。 唐 陆贽 《圣人苑中射落飞雁赋》:“闻之者足蹈手舞,睹之者目骇心惕…
戴爱莲 [ dài ài lián ]
(1916- )舞蹈艺术家、教育家。原籍广东新会,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女。早年在伦敦学习舞蹈。1941年回国参加抗…
芦笙 [ lú shēng ]
簧管乐器。流行于苗族、瑶族、侗族地区。形制多样。较常用的为六管芦笙。分两排插在长方形木斗中,吹气振动簧片发音。音色明…
波尔卡 [ bō ěr kǎ ]
一种舞蹈,起源于捷克民族,是排成行列的双人舞,舞曲为2/4拍。[捷polka]
腰鼓舞 [ yāo gǔ wǔ ]
也叫打腰鼓。中国汉族民间舞蹈。舞者身挂腰鼓,边敲边舞,节奏强烈,动作健美。
莫德格玛 [ mò dé gé mǎ ]
(1941-)舞蹈家。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右后旗人。蒙古族。女。1956年入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任舞蹈演员。1962年入东…
民族舞 [ mín zú wǔ ]
具有鲜明色彩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性的传统舞蹈。
六小舞 [ liù xiǎo wǔ ]
乐舞种类名称。又称《小舞》。系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时代,针对《六代大舞》而创作的《帗舞》、《羽舞》、…
筷子舞 [ kuài zi wǔ ]
蒙古族民间舞蹈之一。多流行于 伊克昭盟 地区。舞蹈时手持筷束,按节拍交替击打身体各部位,动作健壮,节奏快速。
刀舞 [ dāo wǔ ]
“刀舞”是景颇族很有特色的男子民间舞蹈,景颇语称“恩吐拳”,载瓦支语称“闪歌”。
古典舞蹈 [ gǔ diǎn wǔ dǎo ]
具有典范意义和古雅风格的传统舞蹈。大多在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形成。具有整套的规范性…
跳脚舞 [ tiào jiǎo wǔ ]
彝 族民间舞蹈。流行于 云南、四川、贵州 的 彝 族地区。舞者一般为双数,拉手成圈,左右移动。主要是脚部动作。动作激…
扇舞 [ shàn wǔ ]
(1).以扇为舞具的舞蹈。如古时 南朝 梁 的鞞扇舞,今时的采茶扑蝶舞等。《通典·乐五》:“ 宋明帝 自改舞曲,歌词…
刀美兰 [ dāo měi lán ]
(1942- )舞蹈家。云南车里(今景洪)人。傣族。女。十二岁参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工团。1959年入云南省歌舞团…
地花鼓 [ dì huā gǔ ]
舞名。流传于湖南各地的汉族民间舞蹈。《地花鼓》是庄稼人在插秧、采茶等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歌舞,表演形式一般是一旦一丑,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