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舞 [ qí yǔ wǔ ]
祈雨舞 -介绍 祈雨舞,也即求雨舞。是一种为了祈求作物生长需要的降雨而表演的仪式性舞蹈,从古埃及、一些印地安部落(如…
供食节 [ gōng shí jié ]
供食节,是甘南藏族人民群众中盛行的一种传统节日,当地称此节日为“饳”(duo)。 供食节期间…
伯格 [ bó gé ]
舞名。珞巴族民间舞蹈。流行于西藏东南部的米林等地珞巴族聚居区。《伯格》珞巴语,汉译为《刀舞》。珞巴族男子对刀十分酷爱…
摆手舞 [ bǎi shǒu wǔ ]
土家族民间传统舞蹈。多在夏历正月举行。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活动。舞时一人在中间敲锣打鼓,其余人跟领舞者围圈摆动旋转。“小…
文化研究 [ wén huà yán jiū ]
学术名词。源于1960年代期间英国的一群学者霍葛(Richard Hoggart, 1918-),威廉斯(Raymo…
东方歌舞团 [ dōng fāng gē wǔ tuán ]
东方歌舞团 - 基本资料 东方歌舞团是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倡导下,于1962年1月13日成立的文化部直属歌舞团…
囊玛 [ náng mǎ ]
舞名。藏族古典宫廷歌舞。《囊玛》意为室内歌舞,早期仅供达赖喇嘛及宫廷贵族阶层享有,后逐渐丰富发展成为一种由民间艺人表…
那达慕 [ nà dá mù ]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过去多在祭敖包时举行,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等。解放后,还在集会上进行物…
噶尔 [ gá ěr ]
舞名。藏族宫廷乐舞。据传十七世纪时期,五世达赖喇嘛十分欣赏拉达克人前来致敬献艺的歌舞,命手下人向拉达克人学习,并组建…
卓舞 [ zhuō wǔ ]
“卓舞”在藏语中被称为“腰鼓舞”。“卓”意为…
渔家乐 [ yú jiā lè ]
舞名。非洲奈及利亚柏宁凯比族(Birnin Kebbi)舞蹈,由渔家女子所跳之舞。舞者手握着布,代表渔网,且作撒网之…
胡旋舞 [ hú xuán wǔ ]
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出自 中亚 的 康国 , 唐 时传入,以各种旋转动作为主。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俳优》:“舞…
安代 [ ān dài ]
舞名。蒙古族民间舞蹈。《安代》的起源学者研究来自《德布恩勒特踏舞》,历史可上溯至十三世纪,元代建国之前就有这种形式。…
象脚鼓 [ xiàng jiǎo gǔ ]
傣 族击乐器, 景颇 、 阿昌 、 布朗 等民族亦采用之。因形似象脚而得名。上端较粗,下端呈喇叭状。木制鼓身,羊皮蒙…
布农族 [ bù nóng zú ]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分布在南投、高雄、台东、花莲的山区。人口约四万一千。天生骁勇善战,有黥面及凿齿的风俗。在音乐、…
苗年 [ miáo nián ]
苗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夏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或丑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祭祖祭神,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镇远县 [ zhèn yuǎn xiàn ]
在贵州省东部、沅水上游,湘黔铁路横贯。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向为贵州东部交通和物资集散中心。人口25万(1993年)。…
芦笙节 [ lú shēng jié ]
也称“九月芦笙会”。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九月二十七日开始,为期2~3天。届时,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
华尔兹舞 [ huá ěr zī wǔ ]
舞蹈类型名。十八世纪后期流行的一种三拍子双人舞。因该类型舞蹈极易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大众的需求,且能够配上新时尚格调,故…
查玛 [ chá mǎ ]
舞名。又称《打鬼》、《跳神》或《跳布札》。系内蒙古寺院跳神舞蹈。《查玛》为《羌姆》蒙古语音译,来自藏族的《羌姆》,它…
绿腰舞 [ lǜ yāo wǔ ]
舞名。唐代闻名软舞,又名《六么》、《录要》、《乐世》。白居易《乐世》诗序说,贞元中(公元785~804)德宗命乐工将…
奎尔 [ kuí ěr ]
学院名。此词为盖尔语(Gaelic)称爱尔兰的宗教学院名称。拉丁文的「协会」(Coll)一词与此词同源。亦有一说,「…
吉赛尔 [ jí sài ěr ]
早期古典浪漫芭蕾的代表作。根据海涅在论德意志中描述的一个民间流行的传说所改编。故事叙述爱好舞蹈的农家女吉赛尔被贵族阿…
四月八节 [ sì yuè bā jié ]
贵州省的贵阳、惠水、龙里一带苗族人过“四月八节”,又称“亚努节”。每…
跳场 [ tiào chǎng ]
贵州省 西部、中部、四川省 南部和 云南省 许多地区 苗 族的盛大娱乐活动。多于农历正月间,在传统的跳场坪或跳场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