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发热 [ yáng xū fā rè ]
虚热 [ xū rè ]
中医学名词。指体虚发热的病症,由阴液损耗或阴盛格阳引起。如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等。
阴阳两虚 [ yīn yáng liǎng xū ]
属于中医辨证的名词,意思是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
劳发 [ láo fā ]
中医上指:(1) 虚劳发热。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的发热现象。(2) 元气虚弱的人,稍有动作劳伤,则怕寒发热,类似…
自汗 [ zì hàn ]
中医指白天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所致。
气虚身热 [ qì xū shēn rè ]
因元气本虚,伤于暑湿所致发热。
阳虚 [ yáng xū ]
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阳虚大多具有气虚症状,同时兼有寒象。表现为畏寒肢冷、喜吃热饮、体温…
潮热 [ cháo rè ]
中医学谓发热起伏如潮水涨退有时的病症。多见于傍晚时,又称日晡潮热。有虚实之分,实者为阳盛所致;虚者为阴虚所致。如肺结…
虚火 [ xū huǒ ]
中医指由身体虚弱而产生的焦躁和发热的症状。
产后热 [ chǎn hòu rè ]
中医指孕妇产后因外感、血虚等原因引起的发热症。
谈金匮 [ tán jīn guì ]
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此仲景不言之义。
蒸融 [ zhēng róng ]
被初升的太阳热得融化,蒸发消融。
发热 [ fā rè ]
温度增高,发出热量太阳发光发热体温升高到正常水平之上,不论是疾病的反应(如对感染的反应)还是因治疗而人为地导致比喻不…
口苦 [ kǒu kǔ ]
指口内常有苦味的感觉。属实热症。多因肝胆有热,胆气蒸腾而致。《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灵枢.四时…
边条园参 [ biān tiáo yuán shēn ]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桂耆汤 [ guì qí tāng ]
一剂药方,主治伤寒里虚表实,行发散药邪汗不出,身热烦躁,六脉空数。
消瘅 [ xiāo dān ]
病名。《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癉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王冰 注:“消,谓内消;…
八纲 [ bā gāng ]
中医把诊察到的各种病情分别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项,叫做八纲,作为治疗病症的依据。
石斛汤 [ shí hú tāng ]
一味中药配方,主治虚劳,身体疼痛,发热羸瘦,主要原料为石斛,苍术,桔梗,陈橘皮等。
薄怯 [ báo qiè ]
单薄虚弱。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三折:“我常记的旧年时节,你身子儿薄怯,发着潮热。”
讝语 [ zhán yǔ ]
病中说胡话。 汉 张仲景 《伤寒论·阳明病》:“阳明病,讝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发电工 [ fā diàn gōng ]
发电是指利用发电动力装置将水能、石化燃料的热能、核能以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转换为电能的生产过程。
咽喉上火 [ yān hóu shàng huǒ ]
上火是中医的理论,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中医讲气欲、化火,会伤阴,阴虚则会出现有内热的情况,因此一般所…
聤耳 [ tíng ěr ]
中医病症名。以耳道流脓、听力障碍为主症。多发于儿童。可分虚实两类。实证类似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虚证类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寒厥 [ hán jué ]
中医病名。因阳虚阴盛而引起。症见四肢厥冷,严重的至于昏迷失去知觉。《素问·厥论》:“阳气衰於下,则为寒厥;阴气衰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