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踝疽 [ nèi huái jū ]
内踝上 [ nèi huái shàng ]
在内踝上缘上一寸,胫骨内缘处。
踝骨 [ huái gǔ ]
踝骨是小腿的胫骨与腓骨最下端与脚部结合的骨骼点,分为内踝-胫骨下端与外踝-腓骨下端。
漂疽 [ piāo jū ]
即瘭疽。脓疮之类。漂,通“ 瘭 ”。《庄子·则阳》:“漂疽疥癕,内热溲膏是也。” 成玄英 疏:“漂疽,热毒肿也。癕,…
直肠痈 [ zhí cháng yōng ]
痈疽发于内而脓从肛门出者。
短袜 [ duǎn wà ]
针织或编织的足套,通常套至踝部以上,有时长及膝盖,穿于鞋内或其他鞋袜内袜统通常仅略高于脚踝的袜
内踝 [ nèi huái ]
踝部内侧的突起部分,是由胫骨下端构成的。
趺踝 [ fū huái ]
脚背和踝骨。指趺坐。《法苑珠林》卷二十:“ 永明 七年二月八日,於西第在内堂法会,见佛从东来,威容显曜, 文宣 望身…
踝关节 [ huái guān jiē ]
解剖学名词。是由胫骨、腓骨、足跟骨以及距骨等所形成的关节。此关节为螺旋关节。踝关节运动包括:横轴上的屈伸动作、矢状轴…
疽疣 [ jū yóu ]
毒疮和赘疣。 唐 白居易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诗:“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鍼石。”
太谿 [ tài xī ]
中医谓肾脉气为太谿。《素问·至真要大论》:“太谿絶,死不治。” 王冰 注:“太谿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应手,肾之气也…
鼻疽 [ bí jū ]
马、驴、骡等牲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鼻疽杆菌引起,在内脏、鼻腔黏膜和皮下形成小结节,坏死后,变成溃疡,症状是流带脓的…
炭疽杆菌 [ tàn jū gǎn jūn ]
炭疽杆菌属于需氧芽孢杆菌属,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炭疽杆菌从损…
内食 [ nèi shí ]
谓从中侵蚀肌肉。《后汉书·董卓传》:“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溃癕虽痛,胜於内食。”《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引此…
法诛 [ fǎ zhū ]
谓依法惩罚。《管子·明法解》:“强者非不能暴弱也,然而不敢者,畏法诛也。”《韩非子·解老》:“夫内无痤疽癉痔之害,而…
炭疽病 [ tàn jū bìng ]
炭疽病 tàn jū bìng 炭疽病-诊断 患者的职业、工作和生活情况,如与牛、马、羊等有频繁接触的农牧民、工作于…
俱苏洛迦 [ jù sū luò jiā ]
梵语kusula之译音。旧称只修罗、瞿修罗、厥修罗、厥修洛迦。比丘尼所着之下裙,缝合如竹筒而无两头者,象其形而称?衣…
不糁 [ bù shēn ]
(1).谓无米以和羹。《庄子·让王》:“ 孔子 穷於 陈 蔡 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 成玄英 疏:“藜菜之羹…
炙煿 [ zhì bó ]
(一)、熏烤。亦比喻折磨。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浑身遍体,星星开剥,儘着他炙煿烹炮。”《水浒传》第一○四回:…
炭疽恐惧症 [ tàn jū kǒng jù zhèng ]
炭疽恐惧症 - 简介 从10月初美国《太阳报》一名编辑死于炭疽(tàn jū )热以来,美国至今已有10余人感染炭疽…
青霉素g [ qīng méi sù g ]
一种抗生素。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淋球菌及脑膜炎双球菌有作用;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白…
跷脉 [ qiāo mài ]
亦作“蹻脉”。见“ 蹺脉 ”。亦作“蹻脉”。中医奇经八脉名。包括阳跷脉和阴跷脉。《灵枢经·脉度》:“蹻脉者,少阴之别…
发背 [ fā bèi ]
(一)、发于背部。《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 ﹞行未至 彭城,疽发背而死。”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每念斯耻…
肠胃 [ cháng wèi ]
(1).肠与胃。《韩非子·解老》:“﹝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此病疽也,内发於肠…
一日尼姑 [ yī rì ní gū ]
一日尼姑-简介 所谓“一日尼姑”,就是这些日本女性利用自己的休假时间,到寺庙中“出家”或“修养”一日,参拜和尚或尼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