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隐居 [ lín bū yǐn jū ]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养着两只鹤,放出笼子就飞入云霄,在天空长时间盘旋,再回到笼中。
矮醋栗 [ ǎi cù lì ]
【出处】始载于《拉汉种子植物名称》。【拼音名】ǎi Cù Lì【英文名】swamp Cu…
山斋 [ shān zhāi ]
山中居室。 南朝 梁 萧统 《晚春》诗:“风花落未已,山斋开夜扉。”《陈书·孙瑒传》:“常於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
常山舌 [ cháng shān shé ]
《新唐书·颜杲卿传》载:“ 杲卿 至 洛阳 , 禄山 怒曰:‘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 杲卿 瞋目駡曰:‘汝 营州…
常行 [ cháng xíng ]
(1).指平时的行为准则;永久实行的准则。《晏子春秋·问上十六》:“ 景公 问 晏子 曰:‘君子常行曷若?’” 汉 …
梆子 [ bāng zi ]
(一)、用木头或竹筒做成的一种响器。常用于打更等。(二)、击乐器。硬木制。是梆子腔的主要乐器之一。(三)、戏曲声腔。…
撞晕鷄 [ zhuàng yūn jī ]
比喻神志失常,胡乱奔走。 黄谷柳 《虾球传·跨过狮子山》:“白天像撞晕鸡一样,毫无目的地到处乱跑。”
矮卫矛 [ ǎi wèi máo ]
【拼音名】ǎi Wèi Máo【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矮卫矛的根、皮。拉丁植物动物…
常山蛇 [ cháng shān shé ]
古代传说中一种能首尾互相救应的蛇。后因以喻首尾相顾的阵势。《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 常山 之…
屏山 [ píng shān ]
(一)、山名。其山如屏,故称。唐 柳宗元《柳州山水记》:“南有山,正方而崇,类屏者曰 屏山。”(二)、如屏之山。宋 …
鳌戴 [ áo dài ]
神话传说谓 渤海 之东有大壑,其下无底,中有五座仙山,常随潮波上下漂流。天帝恐五山流于西极,失群仙之居,乃使十五巨鳌…
返视 [ fǎn shì ]
回头看。《平山冷燕》第十三回:“贱妾因匆匆上船,不及返视,至今常依依梦魂间,以为此生定然是个才子。”
玉脂芝 [ yù zhī zhī ]
仙草名。晋 葛洪《抱朴子·仙药》:“又玉脂芝,生於有玉之山,常居悬危之处,玉膏流出,万年已上,则凝而成芝。”
岘山 [ xiàn shān ]
(一)、山名。在 湖北 襄阳县 南。又名 岘首山。东临 汉水,为 襄阳 南面要塞。西晋 羊祜 镇 襄阳 时,常登此山…
蕨类植物 [ jué lèi zhí wù ]
植物的一大类,远古时多为高大树木,现代的多为草本,有根、茎和叶子,茎有维管束,叶子通常较小,用孢子繁殖,生长在森林和…
云窗 [ yún chuāng ]
(一)、亦作“云牕”。亦作“云窻”。华美的窗户。常以指女子居处。(二)、云雾缭绕的窗户。借指深山中僧道或隐者的居室。
云依霞佩 [ yún yī xiá pèi ]
指高大的物体有云依偎,再有些许彩霞,好像一个翩翩公子,腰有精美的配饰,在高大的大山,经常能看到。
爬山调 [ pá shān diào ]
一种山歌。大约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分为前山调、后山调。前山调因受蒙古长调影响,旋律显得辽阔悠长,后山调则较高亢…
溪父 [ xī fù ]
(一)、住在山谷间的老人。宋 陆游《自咏》诗:“园公谿父逢皆友,野寺山邮到即家。”(二)、古代传说中有仙术的人。汉 …
长扇 [ zhǎng shàn ]
(1).即障扇。一种模仿雉尾制成的长柄扇。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障扇,长扇也, 汉 世多豪侠,象雉尾扇而制…
浪翁 [ làng wēng ]
唐 元结《浪翁观化》序:“浪翁,山野浪老也。闻 元子 亦浪然在山谷,病中能记水石草木虫豸之化,亦来説常所化。”浪翁,…
老童 [ lǎo tóng ]
也称耆童。古代神话中的神名。《山海经·大荒西经》:“有 榣山 ,其上有人,号曰 太子长琴 。 顓頊 生 老童 , 老…
兰薰桂馥 [ lán xūn guì fù ]
比喻恩德流芳。唐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常山王之玉润金声,博望侯之兰薰桂馥。” 后多用以称人后嗣(子孙)昌盛。
噩神 [ è shén ]
凶神。孙中山《实业计划》:“扬子江 之泥沙,每年填塞 上海 通路,迅速异常。此实阻 上海 为将来商务之世界港之噩神也…
寒山 [ hán shān ]
(1).传说中北方常寒之山。《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 逴龙 赩只。” 王逸 注:“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
【词语拼音】ǎi zǐ cháng shān
【词语解释】【拼音名】ǎi Zi Chánɡ Shān【别名】木质山海螺【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小叶石梓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melina delauayana P.Dop[G.montana W.W.Smith]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根,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小叶石梓,无刺小灌木,植株高0.3-2m。小枝纤细,圆柱形,深褐色,被疏柔毛,后脱落,有疏生小皮孔。单叶对生;叶柄长0.3-1cm;叶片近圆状阔卵形或菱形,长1.5-2.5cm,宽1.2-2.2cm或更小,基部略斜,楔形或钝,全缘或中下部具1-2浅粗齿,先端钝尖。表面无毛,背面密被银白色腺点。圆锥花序顶生,少花,花大,长3-4cm,花梗短,近先端具2披针形小苞片;萼钟状,长约1cm。暗紫色,萼齿5,不规则三角形至卵圆形,长5-7mm,被细小腺点,萼齿及萼筒疏生黑色盘状腺体1-8个;花冠淡紫色,初被腺毛和黄色腺点,后脱落,漏斗状,先端二唇裂,上唇全缘或二浅裂,下唇中裂片长大,近翼状。内面黄色,雄蕊4,二强,长雄蕊略伸出花冠外。核果倒卵形,长10-16mm,外果皮肉质,干时呈黑色,有碗状增大的宿粤。花期6月,果期7-9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1700m的石灰岩丛林下、灌丛中或干燥荒坡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性味】味辛;性温【功能主治】行气;消积,截疟。主食积气滞;脘腹胀痛;久疟【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