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婆节 [ gē pó jié ]
歌婆节,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
湿婆节 [ shī pó jié ]
湿婆节 - 简介 湿婆节(Siva Festival),印度教节日,定于印历五月下半月第三天夜晚(公历7、8月),为…
舞者 [ wǔ zhě ]
跳舞的人。如:「只见会场中,歌声曼妙,舞者婆娑。」
歌圩节 [ gē wéi jié ]
农历歌圩节又称“歌圩节歌节”或“三月歌圩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
鞋爿 [ xié pán ]
鞋片。《中国歌谣资料·养媳妇》:“养媳妇,苦弗过,倒拖鞋爿嘎刮婆。”
餄餎 [ hé lè ]
北方的一种面食。用荞麦面或高粱面轧成长条,煮着吃。也称河漏。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一部五:“放着白面你吃饸饹,看上 …
不顶 [ bù dǐng ]
方言。不如。《陕北民歌选·探家》:“娶了个老婆二不楞,不顶我打光棍。”
霓裳羽衣曲 [ ní cháng yǔ yī qǔ ]
唐 代著名法曲。为 开元 中 河西 节度使 杨敬忠 所献。初名《婆罗门曲》。经 唐玄宗 润色并制歌词,后改用今名。传…
曲度 [ qǔ dù ]
歌曲的节拍、音调。
迦罗婆劫 [ jiā luó pó jié ]
木绵的别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木绵》:“木绵有二种,似木者名古贝,似草者名古终,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梵…
且歌且舞 [ qiě gē qiě wǔ ]
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如:「我们且歌且舞,欢度佳节。」
狼外婆 [ láng wài pó ]
童话中乔装为慈祥外婆的狼。借指善于伪装的恶人。秦牧《说狼》:“正因为豺狼是这样的狡猾,那个‘狼外婆敲门’的故事才会传…
调声 [ diào shēng ]
(一)、调协音节。(二)、谓唱歌。
劲歌 [ jìng gē ]
节奏强烈有力的流行歌曲。
绿珠坠楼 [ lǜ zhū zhuì lóu ]
歌女绿珠跳楼自杀以保节。
踏舞 [ tà wǔ ]
以足踏地为节奏,连臂而歌舞。
三月三 [ sān yuè sān ]
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三月初三。内容不尽相同。壮族又称“歌仙节”,在这一天赶歌圩,举办歌会。侗族…
转节 [ zhuǎn jié ]
指诗歌转换节奏。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歌行有三难,起调一也,转节二也,收结三也。”英文翻译1.troch…
踏臂 [ tà bì ]
亦作“蹋臂”。连臂而歌,踏地为节。
放歌纵酒 [ fàng gē zòng jiǔ ]
放歌:高声歌唱;纵酒:任意饮酒,不加节制。尽情歌唱,放量地饮酒。形容开怀畅饮尽兴欢乐。
叩舷 [ kòu xián ]
谓以桨击船舷以为歌咏的节拍。
月歌 [ yuè gē ]
中秋节夕,妇女拜月时所唱的歌。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粤俗好歌》:“ 长乐 妇女,中秋夕拜月曰椓月姑,其歌曰月歌。…
和歌 [ hé gē ]
(一)、亦作“和哥”。日本的一种诗歌体。原有长歌和短歌之分,短歌附在长歌后面。后短歌单独发展,并取代长歌。长歌句数不…
抚缶 [ fǔ fǒu ]
敲击瓦制乐器,作为歌唱时的节奏。
盆缻 [ pén fǒu ]
盛物的瓦器。古人亦鼓之以节歌乐。
【词语拼音】gē pó jié
【词语解释】 歌婆节,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其起源程序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组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