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弦 [ jí xián ]
节奏急速的弦乐。《艺文类聚》卷四四引 汉 侯瑾《筝赋》:“急絃促柱,变调改曲。”晋 陆机《猛虎行》:“急絃无懦响,亮…
急絃 [ jí xián ]
节奏急速的弦乐。《艺文类聚》卷四四引 汉 侯瑾《筝赋》:“急絃促柱,变调改曲。”晋 陆机《猛虎行》:“急絃无懦响,亮…
节使 [ jié shǐ ]
(1).节度使的省称。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节使杀亭吏,捕之恐无因。”《古今…
个性假期表 [ gè xìng jià qī biǎo ]
个性假期表,2010年中秋节和国庆节双节假期紧挨,复杂的放假日程被评为“史上最零碎、最折腾人的假期”,除了口诀歌等招…
月节 [ yuè jié ]
(一)、指旧历一个月。因月相变化的节律为农历一个月。《太平御览》卷四引《范子计然》:“月行疾二十九日三十日间,一与日…
二人转 [ èr rén zhuàn ]
曲艺的一种。流 行于东北各地。以当地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彩扮莲花落发展而成。一般由二人表演,边歌边舞,也有一人表…
哀而不伤 [ āi ér bù shāng ]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龙蛇火 [ lóng shé huǒ ]
指寒食节灶火。旧时为悼念 春秋 晋 介子推 于寒食禁火。 唐 王昌龄 《寒食即事》诗:“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参…
清调曲 [ qīng diào qǔ ]
乐府《相和歌》的一部。有《苦寒行》、《豫章行》、《董逃行》、《相逢狭路间行》、《塘上行》、《秋胡行》等。所用乐器有笙…
丰年祭 [ fēng nián jì ]
也称“丰收节”。高山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八月开始,为期六至十天。届时,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盛装,准备酒、糕、肉等食品…
铙歌 [ náo gē ]
(1).军中乐歌。传说 黄帝 、 岐伯 所作。 汉 乐府中属鼓吹曲。马上奏之,用以激励士气。也用于大驾出行和宴享功臣…
水浒记 [ shuǐ hǔ jì ]
传奇剧本。明代许自昌作。取材于《水浒传》。内容起自晁盖智取生辰纲,终于劫法场宋江上梁山,增添阎婆惜死后鬼魂活捉张文远…
活守寡 [ huó shǒu guǎ ]
谓已婚妇女长期与丈夫不能在一起。元 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一折:“明年若不到家来,难道教我孩儿活守寡。”《中国歌谣资料…
暮节 [ mù jié ]
(1).指重阳节。《文选·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 刘良 注:“良辰谓九…
踏地 [ tà dì ]
(一)、亦作“蹋地”。亦作“蹹地”。歌舞时以脚踩踏地面为节拍。(二)、踩地,蹬脚。激愤时的动作。(三)、席地而坐时两…
哭踊 [ kū yǒng ]
丧礼仪节。边哭边顿足。《礼记·檀弓上》:“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汉书·礼乐志》:“哀有哭踊之节,…
扣舷 [ kòu xián ]
手击船边。多用为歌吟的节拍。 唐 王维 《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诗:“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宋 苏轼 《前赤壁…
踏踏 [ tā tà ]
(一)、亦作“蹋蹋”。象声词。马蹄声;脚步声。前蜀 贯休《轻薄篇》之二:“谁家少年,马蹄蹋蹋。”元 关汉卿《哭存孝》…
钟师 [ zhōng shī ]
(1).古乐官名。掌击钟奏乐。《周礼·春官·钟师》:“钟师掌金奏。” 郑玄 注:“金奏,击金以为奏乐之节。金谓钟及鎛…
蹈舞 [ dǎo wǔ ]
亦作“ 蹈儛 ”。犹舞蹈。臣下朝贺时对皇帝表示敬意的一种仪节。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蹈舞…
析谢 [ xī xiè ]
藏 族的曲艺。主要流行于 西藏自治区,历史悠久。其内容以歌喜迎祥,解说万物由来为主。解放后多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节目。
游方 [ yóu fāng ]
(一)、云游四方:游方僧。游方和尚。(二)、苗族男女青年的社交方式,多在节日或农闲时进行。通常是男女对歌,相邀谈话,…
歌圩 [ gē wéi ]
壮族的娱乐习俗。多在农闲或春节、中秋等节日于山林坡地举行。届时,男女老少盛装赴会,少者数百人,多者上万人。通常以青年…
转踏 [ zhuǎn tà ]
宋 时歌舞表演形式的一种。演出分为若干节,每节一诗一词,唱时伴以舞蹈。开演前有“勾队词”,大都用骈体文数句;表演结束…
呼朋唤侣 [ hū péng huàn lǚ ]
呼唤伴侣。造句:鸟儿在空中翻飞雀跃,呼朋唤侣,好不快乐!相关文章:《云南的歌会》呼朋唤侣约会春天——中江县第十届通济…
【词语拼音】gē pó jié
【词语解释】 歌婆节,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其起源程序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组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