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池 [ běi jīng chéng chí ]
拼音:běi jīng chéng chí 简介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
中南海 [ zhōng nán hǎi ]
位于 北京 西城区,与 北海 统称“三海”,又称 太液池。
长城关 [ cháng chéng guān ]
长城关位于宁夏盐池县城北。
东直门 [ dōng zhí mén ]
北京 内城东北城门名。
钓鱼台 [ diào yú tái ]
在北京阜城门外三里河,玉渊潭公园东面,环境清幽,“台下有泉涌出,汇成池,其水至冬不竭。
北京中轴线 [ běi jīng zhōng zhóu xiàn ]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建筑在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
三海 [ sān hǎi ]
在 北京 城内西北。
东直 [ dōng zhí ]
城门名,即东直门,北京城东面最北的门。
朝阳门 [ cháo yáng mén ]
北京 城门名。
宣德门 [ xuān dé mén ]
北宋 京城宫门名。
司马台 [ sī mǎ tái ]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120公里,全长(五)、4公里,敌楼35座,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长…
河防口 [ hé fáng kǒu ]
在北京市北部,怀柔区城关镇北15公里。
滈池 [ hào chí ]
即 镐池。古池名。在 西周 镐京,今 陕西省 西安市 西 丰镐村 一带。池水经由 滈水,北注入 渭。唐 以后湮废。参…
阖阊 [ hé chāng ]
北宋 东京 汴梁 城门名。
鱼藻池 [ yú zǎo chí ]
古代池名。(1) 唐 时池。 唐 故禁苑内,今 陕西省 长安县 北。 唐 王建 《三台·宫中》词之一:“ 鱼藻池 边…
近郊 [ jìn jiāo ]
城市附近的郊区:北京近郊。
镐池 [ hào chí ]
古池名。在 西周 镐京,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丰镐村 西北洼地一带。池水经由 滈水,北注入 渭。汉武帝 在池南凿 昆明…
凝祥池 [ níng xiáng chí ]
池名。宋 大中祥符 年间建成,在 汴京(今 开封 市)城南 会灵观。池内盛产芡实。宋 欧阳修《初食鸡头有感》诗:“六…
松亭 [ sōng tíng ]
(一)、松间之亭。(二)、古关名。故址在今河北宽城县西南。地势险要,为战略要地,宋辽时自燕京(今北京城西南)至中京(…
京中 [ jīng zhōng ]
◎ 京中 jīngzhōng[in Beijing] 京城里,此指北京京中有善口技者。——《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五城 [ wǔ chéng ]
指五城御史。清时京城内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
蓟丘 [ jì qiū ]
亦作“蓟邱”。古地名。在 北京 城西 德胜门 外西北隅。
五城御史司坊 [ wǔ chéng yù shǐ sī fāng ]
指五城御史、五城兵马司及其属下十坊的监狱。五城御史,巡查京城内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的官。五城兵马司,指挥、掌管…
金明池 [ jīn míng chí ]
(一)、池名。池在 宋 京 开封 西郑门 西北。周围约九里。《宋史·太宗纪一》:“﹝ 太平兴国 三年﹞詔凿 金明池。…
保定市 [ bǎo dìng shì ]
在河北省中部、京广铁路线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民国时曾为河北省省会。1948年设市。人口66.8万(1995年)。…
【词语拼音】běi jīng chéng chí
【词语解释】 拼音:běi jīng chéng chí 简介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京师顺天府的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 历史沿革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曾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元大都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就藩于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赴北京就任藩王之位。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由于此时的北平城只是北平布政使司的首府和藩国之都,因此城池规格制度稍嫌简陋。朱棣将其定为北京后,需要对城池加以扩建和改建,以使其符合帝都的规格,并抵御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此为明代北京城池营建之初衷。 1406年起,开始在燕王府的基址上营建西内。次年西内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寿山营建寿陵。1416年(永乐十四年)起,开始摹仿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有资料认为明代将北京城的中轴线东移,以镇压前朝王气。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