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瞋痴 [ tān chēn chī ]
佛教语。贪欲、瞋恚与愚痴三种烦恼。此三者毒害人最剧,故称三毒。
诸漏 [ zhū lòu ]
佛教语。各种烦恼。漏,指贪欲、瞋恨、愚痴带来的烦恼。
修惑 [ xiū huò ]
?旧译曰思惑,谓因修道而断贪、瞋、痴等事之惑也。详「见思」条。
十使 [ shí shǐ ]
佛教以贪、瞋、痴、慢、疑为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为五利使,统称“十使”,又称十大惑或十根本烦恼。
贪瞋 [ tān chēn ]
佛教语。谓贪欲与瞋恚。
戒嗔 [ jiè chēn ]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
五停心观 [ wǔ tíng xīn guān ]
佛教五种修行法。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五种禅观。此五种禅观分别对治贪欲、瞋恚、愚痴、我见、散乱心…
三病 [ sān bìng ]
(一)、佛教语。指学道的三大障碍。指贪、瞋、痴。(二)、佛教语。指学道的三大障碍。指谤大乘、五逆罪和一阐提。(三)、…
药师佛 [ yào shī fó ]
佛教用语。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药师本用以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医师。在中国佛教一般用以…
贪痴 [ tān chī ]
(一)、佛教语。谓贪欲与痴愚。(二)、贪恋入迷。
烦恼浊 [ fán nǎo zhuó ]
烦恼中多贪多嗔多痴。
思惑 [ sī huò ]
佛教语。指贪、嗔、痴等迷情。
不定地法 [ bù dìng dì fǎ ]
俱舍家所立的六位心所之一。指恶作、睡眠、寻、伺、贪、瞋、慢、疑等八心所法。
嗔痴 [ chēn chī ]
佛教中贪嗔痴三毒之两毒。
贪嗔痴 [ tān chēn chī ]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
四障 [ sì zhàng ]
二业障谓诸众生由贪嗔痴等惑。
苦本 [ kǔ běn ]
佛教语。谓贪欲乃诸苦之根本。语出《法华经·方便品》:“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南朝 梁武帝《断酒肉文》之一:“出即饮酒…
恋恋红尘 [ liàn liàn hóng chén ]
贪恋红尘。红尘即使俗世,也可以特指一段姻缘,放不下,即使恋,舍不得,即使贪恋,亦是痴。
贪垢 [ tān gòu ]
佛教语。佛教以贪、嗔、痴为“三毒”或“三垢”,即三种烦恼。贪垢尤为毒害众生产生烦恼的根本。
三毒 [ sān dú ]
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 晋 法显 《佛国记》:“我今但欲杀三毒贼。” 南朝 梁武帝 《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二苦常…
五盖 [ wǔ gài ]
佛教称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为“五盖”。谓能盖覆真性。《大智度论》卷十七:“弃是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
邪见 [ xié jiàn ]
佛教指无视因果道理的谬论。泛指乖谬不合理的见解。《大乘起信论》:“所谓不杀、不盗、不婬、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綺…
顽涎 [ wán xián ]
犹馋涎。比喻强烈的贪欲。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一折:“没乱杀 鸣珂巷 亚仙 ,兜的又引起顽涎。” 元 张可久 《…
烧丹鍊汞 [ shāo dān liàn gǒng ]
指道教徒用朱砂(丹)、水银(汞)等烧炼所谓的仙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世上有这一伙烧丹鍊汞之人,专一设立圈套,…
烧丹炼汞 [ shāo dān liàn gǒng ]
指道教徒用朱砂(丹)、水银(汞)等烧炼所谓的仙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世上有这一伙烧丹鍊汞之人,专一设立圈套,…